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 ,特别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责任归结为青少年的不成熟 ,这是一个极大的偏差。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问题十分值得关注。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友聊天、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骀者,但由于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问题.文中就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成因及对策作一粗浅论述,以期促进我国的网络法制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犯罪客体多元化,犯罪手段高度智能化,犯罪规模集团化,隐蔽性、虚幻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特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要从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加强技术监督;健全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体系;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加强国际司法合作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形成长效防控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由于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的缺失,以及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逐步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社会、家长和学校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对之加以健康引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通过优化网络环境来减少或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海 《东方论坛》2005,(6):100-108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新的土壤.网络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冲突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网络文化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机制表现为: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降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因而使传统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新型的青少年犯罪大量出现.所以,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提出的挑战,多方面优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才能扼制青少年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场所。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正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规范净化网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负面效应的浸染已成为各国共识。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在互联网管理非常宽松的美国,也十分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各国治理办法多从法律惩处、学校引导、技术性过滤、行业自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在多管齐下的同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在我国,未成年人已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我们既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成熟的经验,采取法律规范和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制,又要根据我国特色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和管理他们使用互联网,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象及原因,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和防范措施,对于社会的安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好奇心重,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但情绪调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社会经验少,较易引发行为疑惑和情绪困扰,而高居网络犯罪之首。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既与青少年个体因素有关,亦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涉,需要在心理健康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辅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以此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0.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青少年网络犯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特点上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低龄化、智能性、隐蔽性、犯罪动机复杂性和犯罪手段多样性等特征;从原因上讲,青少年网络犯罪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网络原因,更有社会原因。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作为有组织犯罪常用手段的胁迫行为缺乏专门性的研究.对一个“黑帮”成长历程的入圈考察表明,暴力非但不是有组织犯罪的必要手段,(严重)暴力反倒是其法律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贿赂“保护伞”亦不为黑帮生存发展所必需;一直被刑法忽略的一般胁迫行为已在现实社会互动中演化为黑帮生存发展的最优手段之一.与从前那种以“有组织暴力”为基石的黑社会组织一样,以“有组织胁迫”为主要犯罪手段的“黑帮”同样会侵害法益、破坏生活秩序,同时胁迫手段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黑帮”遭受刑事追诉的可能性,刑事立法亟待对此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2.
黑社会组织犯罪与恐怖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一样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中国大陆的滋生和蔓延 ,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 ,是我国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 ,必须正确理解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正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普通的刑事犯罪集团、犯罪团伙的界限。只有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 ,才能有效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维护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黑恶势力的罪恶行径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7,27(4):87-93
黑恶势力是指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违法犯罪势力,大肆实施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纠合性违法犯罪组织或群体。其罪恶行径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重要成员固定,组织严密,有行动准则和残酷“家法”;二是组织人员和规模发展迅速,其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并且插手政界事务;三是手段残忍,滥杀无辜,罪恶累累,罄竹难书;四是向经济领域渗透,依靠暴力掠夺,迅速增强实力;五是寻求“保护伞”,黑白勾结愈演愈烈;六是登上政坛,披着“红色长袍“,大干黑恶势力勾当;七是插手基层选举,培植“代言人”,侵蚀镇、村政权;八是境外黑社会渗透加剧,与境内黑社会势力相互勾结,犯罪日益多样化和严重化。针对我国黑恶势力的种种罪恶行径,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一是面对现实,加强犯罪研究,搞好社会治安;二是狠抓“严打”,认真进行总结,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三是狠抓“打黑除恶”的防控工作;四是在全社会形成“打黑除恶”的氛围。只有如此,才能有力地维护当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卧底侦查是侦破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等案件的有效手段,但与之的相关法律问题很少有人关注。针对卧底侦查的相关概念,卧底侦查存在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等进行分析,并就卧底侦查的授权机关、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程序、卧底人员之责任与保障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黑社会已成为世界人民的三大公敌之一 ,它的存在对每个公民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迄今为止 ,人们对其基本概念认识仍存在严重分歧 ,并导致司法实践中相关术语使用的混乱。本文对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特征、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本质上对其予以辨析 ,以利于制定政策与法律时能正确区别对待 ,更好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贸易的发展,海洋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而目前,我国有关海洋犯罪的刑事法律制度相对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国缺乏合理的海洋犯罪体系,不利于对海洋犯罪进行有效规制,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海洋犯罪体系。鉴于海洋犯罪的对象和其侵害法益的特殊性,以“海上”“海里”的二元模型构建我国的海洋犯罪体系存在着合理性,具体言之,对接国际条约中的海洋犯罪,整合新增以“海上”为场域的犯罪,建立刑法单独章节打击以“海里”为对象的犯罪,以此惩处海洋犯罪活动,保护海洋环境资源,使我国充分履行作为海洋大国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7.
犯罪惯技和标记行为的侦查辨析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犯罪主体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犯罪惯技是犯罪人或犯罪团伙所选择的特定的犯罪途径或方法,标记行为是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独特行为方式。准确区别这两种典型犯罪行为,有助于确定案件性质、找出犯罪嫌疑人、勾画其独特个性,进行串并案、提高犯罪心理画像信度,为侦查破案和犯罪预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8.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仍然处于十分严峻的态势。究其原因,既有刑事立法本身的欠缺,也有刑法适用中的问题。要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发态势,一方面需要完善刑事立法,与《食品安全法》相衔接增设资格刑,优化食品安全犯罪的没收财产刑,增设持有型犯罪;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刑罚打击力度,加强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发展促成了网络代际更迭。在大数据为核心的Internet 3.0阶段,网络在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网络的刑法属性由传统的犯罪对象、工具演变为网络犯罪的场域空间和存在方式。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也随之演化,在传统犯罪网络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出现了人工智能犯罪等新的犯罪形态。在对比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危害性评价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将网络犯罪区分为三种类型:危害性评价等价于传统犯罪的网络犯罪类型、线上线下危害性评价背离的网络犯罪类型、以网络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网络犯罪,后者尤以人工智能犯罪为代表。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冲击着以人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也给刑法提出了新的命题。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新的风险时代的到来。刑法对以网络为工具和对象的犯罪进行了有效立法应对,但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犯罪规制不力,对以“网络为空间”的犯罪应对不力,对以“网络为存在本质”的犯罪尚未作出实质回应。刑法缺乏应对新型网络犯罪的风险机制,一是对大数据系统安全、算法安全和数据与信息安全为内容的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应对不足,二是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瑕疵带来的刑事风险缺乏应对。同时,在立法规制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深入,国内洗钱犯罪日益猖獗。我国现行刑法虽明确规定了洗钱罪,但反洗钱立法却显得相对简单。参考国外立法内容并结合国情,可从刑事立法和金融立法两方面完善我国的洗钱罪立法,具体内容包括:扩大“上游犯型”范围、完善洗钱罪罪名体系、增加“资格刑”处罚单位犯罪以及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