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行政回避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政回避是行政程序法上的基本制度.它作为一项保障行政公正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是因为能满足人们要求受到公平对待那种与生俱来的期待.行政回避作为一个法律制度应当由回避缘由、范围、程序和限制组成.我国行政回避立法不统一的问题必须通过行政程序法加以规范,而行政回避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行政程序法是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的基石。其理论基础就是通过程序实现正义,亦即程序正义论;在中国,则是具体表现为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实际上是依程序法行政,亦即通过行政程序,实现行政正义。近年来我国行政立法表现出民主精神增强、立法技术提高、行政程序立法加强、行政立法体系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行政程序是现代行政法治的基石。文章从现代行政援用程序理念的缘由入手,厘清了行政程序的多种价值,并指出从树立正确的行政程序观念、制定良好开放行政程序法以及完善违反行政程序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重塑行政程序。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传统向来重实体轻程序,奉行"结果好便一切都好"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但是,在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程序的价值和作用.平衡论把行政程序的作用提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主张通过行政程序权利义务的倒置达到总体平衡.行政程序法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公正与效率,平衡论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公正与效率兼顾目标模式的确立作出了积极贡献,指导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而且在行政程序立法实践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的有机统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既有实体的,也有程序的,违反程序义务同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行政程序的基本要素中,步骤和方式,构成行政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顺序和时限,构成行政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行政程序应体现、贯彻一定的原则,并适用相应的制度。我国宪法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依据,《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促进了行政程序立法的迅速发展,《立法法》、《行政复议法》中规定了许多具体程序,特别是《行政处罚法》第一次使听证程序进入我国立法,成为我国立法中的重大突破。展望未来,本世纪的头十年,必将是行政程序立法的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6.
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而程序法从新原则是法谚“实体从旧、程序从新”的具体体现.现代意义上的程序不仅指司法程序,还包括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和其他法律程序.根据传统溯及力理论,程序法的溯及对象应当聚焦在“正在处理的案件”上.在具体运用层面,程序法从新主要适用于管理性程序事项,而其例外情况一般针对于实益性程序事项、实体事项和既判事项.鉴于具体案件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加强对程序法溯及力的法理梳理和条文细化.  相似文献   

7.
行政程序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法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的有机统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既有实体的,也有程序的.违反程序义务同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行政程序的基本要素中,步骤和方式,构成行政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顺序和时限,构成行政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行政程序法应体现、贯彻一定的原则,并适用相应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程序对法律的存在、运行以及对法律价值的保障和实现等方面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程序缺失的成因涉及我国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们的观念等方面.解决程序缺失的问题除了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以外,还必须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漠视法律程序价值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专利与科技奖励双轨制之下,专利奖励是在专利授权基础上的奖励,其实质是一种科技行政奖励。在实体上它要服从科技奖励的规律,在程序上必须遵循行政奖励程序。对专利奖励的法律规制,最根本是要通过立法的完善,包括完善专利奖励的一般的原则性规定,明确有关专利奖励条件、范围、标准等关于奖励结构的实体性规定,最后是从程序法的角度对专利奖励程序和法律救济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表现、后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程序对法律的存在、运行以及对法律价值的保障和实现等方面的意义是如此重要,因此有人说“程序是法律的心脏”。但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程序的缺失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失去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接受,导致权力的失控和腐败的滋生,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民主和法治化进程。解决程序缺失的问题除了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以外,还必须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大程序法普及宣传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主义是片面追求形式而不问实效的一种自欺欺人的作风和思想方法。其实质就是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它损害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力戒形式主义 ,必须加强党性教育 ,克服官僚主义 ,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3.
艾伦·卡尔松对形式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艾伦·卡尔松对自然审美欣赏和评估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做了持续批判.他认为,形式美趣味是大众偏好,形式是自然对象的主观特性和表面特性.这种批判揭示了自然审美形式主义的内在局限,为正面强调科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奠定了逻辑基础,对深化自然审美欣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卡尔松对形式特性的主观论证和表面论证之间尚有逻辑矛盾,具有从反形式主义发展到反形式的倾向.综合中西思想资源,"形式"概念有三种内涵,自然美学的正确选择应当是一种既超越形式主义、又承认形式要素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先验美学强调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概念,也无涉存在、内容及利害,它仅仅是对象的形式合于主体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要求和谐活跃运动这一目的而引起人的愉快。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康德美学的专家认为其先验美学是形式主义的。这种结论是对康德先验美学的误解甚至曲解。事实上,康德先验美学正是对形式主义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尤其是诗)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文章循着康德关于纯粹美的论述的逻辑,从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和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16.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基点:一是类比于语言学,从所谓“绝无争议的材料出发”,一是坚持诗学的艺术本质,于是对“词汇的艺术作品”的研究,乃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俄国形式主义所称理论诗学的研究是侧重在语音、韵律、词法、句法与词义这个方向上展开的;然而,即使在俄国形式主义共时态的理论诗学的范围中,也仍然有着历史观念的渗入。材料、程序、风格,这三个词大体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最简括的基本的概念系统。俄国形式主义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两点主张:一是用形式消灭内容,二是将内容归结为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科学化努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俄国形式主义流派在建立科学的文艺学体系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矛盾及局限。认为它在反叛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同时又扛起了科学实证主义的大旗,是一种着眼于文学形式、强调陌生化感觉的实证主义批评,并指出它在促进文学批评的科学性的同时丧失了活生生的人文精神,分析了由这种科学化努力所导致的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以形式主义概念中一直模糊不清的"形式"一词为讨论对象,阐述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及"形式"和"文学性"(本质)的关系,建构了Form-form-content的框架,以此阐释了俄国形式主义流派中"形式"的丰富含义。  相似文献   

19.
证明可以用两个普遍适用的矩阵--在常数势区域传播波函数的矩阵和使波函数越过势不连续处的矩阵,对一系列势垒问题建立起1种精确的变换矩阵表述.用这种方法在讨论一些简单问题时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一些标准的结果,而且很容易将讨论推广到两个,甚至多个势垒(例如,Kronig-Penney势)的情况,有利于拓宽我们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教学文化的重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当前的幼儿园观摩教学显示,许多流行的教学策略表面上吻合某些教学改革话语,却不符合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精神,有时幼儿被"利用",人被异化为工具.儿童在这种教学中获得的是社会暗示性、机械记忆和表面的知识,失去的是率性、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意义和诗意在远离着教学.分析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回归教育的本体,对于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十分必要.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