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与静是指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动,就是对动态事物的描写;静,是指对静态事物的描写。新闻写作要多写动态事物,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新闻写“动”,是把新闻写活的基础。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里藏动。因此新闻写作要完全写动,绝对地写动,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反过来在写动的同时,适当地写静,动静相济,不仅可以使动态事物更显其动,而且可以使静态事物本身也具备一种动态,这就叫写静得动,写静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诗文,还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我们可以在描写静景时将明明是静止的东西写成为活动的,这就叫做化静为动。运用这种方法塑造的景物形象鲜明,具有灵动之气,给人的美感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动态描写",是指对景物处于活动、发展、变化状态时的描写。与静态描写正好相反,这种描写最适于表现那种紧张、激烈、次快、悠扬或烦躁、不安、厌恶等气氛与情调。动态与静态往往交错描写,使景物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与活力。写好动态,关键是抓住景物发展、变化的差异,用好动词。  相似文献   

4.
许多中学生作文,总觉笔下之物枯燥乏味,缺少生气和灵气;不但觉察不出写作的美感和乐趣,反而日久生厌了。其实,只要我们打破思维常规,换一种角度观察和描写,给予笔下之物以情感和生命,就可以化静为动,把本来静止的事物写“动”、写“活”,使文章平添无限生色。  相似文献   

5.
客观事物的动与静是对立的统一,反映这种辩证关系的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也是辩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常可以灵活运用动静思维,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恰当的运用动静思维,可以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文笔更富有灵性和艺术魅力。但这更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动静关系,善于将我们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不具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中去。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小说的比喻艺术主要表现为 3个方面 ,第一是“喻色” ,就是在比喻句中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渲染描绘 ,产生强烈的视觉美感 ;第二即“喻动” ,就是以动化静 ,为静态的本体选择动态的喻体 ,产生栩栩如生的动态美 ;第三为“就境取喻” ,喻体直接取自于小说的特定情境中 ,融情入景 ,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多视角地探讨了《史记》的写人艺术。《史记》描写人物的视角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及对比中写人等等,其具体手法则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瑟纳尔以与众不同的历史小说而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她的历史小说分历史题材和家族文两类,前者描写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先进分子,后者以家族变迁表现社会变化。她或以第一人称去叙述,或以综合手法塑造人物,或写真人真事,艺术手法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隋彬 《南都学坛》2003,23(5):121-121
<正> 白描,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手法的传统特色。对小说创作来说,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言语,从人物的行动、言语中体现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体现人物的心理和外形。除了对人物的行动、言语的直接描摹,不用或少用解释性、评价性的语言,而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对他所刻画的人物的态度,却已融入有血肉、有生机的艺术形象中。白描手法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动写静,一是以形写神。下面,我们试以《水浒传》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肖像的凸现及景物的描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误会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误会。用这种手法表现儿女痴情,写得柔肠百转。喜剧性的误会写得谐趣横生,令人解颐开怀;悲剧性的误会写得凄恻悲怆,催人泪下,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代有人认为:“《红楼梦》之  相似文献   

11.
高适、岑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向来被并称为“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塞战争,表达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以及描写边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但在写作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两人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本文主要从思想情调、写作手法、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用以表情达意。不同作者 ,不同作品 ,以景表情达意的方式迥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学作品就用了对比、描绘、象征、渲染、抒情等艺术手法 ,对表达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静体转化为动体是文章建构主体静动互化的常用辩证技法之一。静体转化为动体,其一,建构主体常借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飞动式的建构技法来完成。其二,建构主体将静止的对象流动化,使静止的对象赋予动态感,静物动态化的审美效应诉诸于接收主体,其审美感觉上似是静物的活化。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论述.分三部分。首先.论述托氏的心理描写艺术.着重指出托氏的“心灵辩证法”正是性格的辩证法.通过对人物复杂矛盾运动的心理过程和深层心理结构的描写分析,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的辩证运动过程和性格结构丰富变化的层次。其次.指出托氏肖像描写的特点在于通过包含心理内容的人物肖像描写.着重表现的是人物的灵魂和精神气质,以及托氏在动态地描写人物肖像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动态的内容。最后,论述托氏在小说中采取的多视角的叙述角度对子增强被描写人物的立体感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展现悲剧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哈代的悲剧艺术犹如一幅跌荡起伏的画卷,即有远景、中景,又有近景,同时三景的聚焦点突出展现了悲剧的根源。本文辩证地阐述了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充分挖掘各种悲剧因素,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现苔丝悲剧的独特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数次被搬上银幕后的不如人意,而以纸张为载体的小说却在美国文学圣坛中长盛不衰可以看出,以视觉为载体的美学效果较之于小说的美学艺术是相差甚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电影虽然可以再现小说的故事情节,却无法再现文本的独特魅力.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小说语言的优美以及菲茨杰拉德独特的以动写静的写法、历史内涵的深刻和伏笔式的创作手法的独特,解释了小说之于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吕洞宾词居《唐宋全词》所收神仙鬼怪词之首。其词是丹道理论的艺术宣传品,同时含有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及护法责任心。艺术上则以动写静,恰与王维诗的以静写动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吕洞宾以较为充实的内容与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显示了创作主体人格的非凡基点。宋代词坛上,除道士葛长庚的词可与其并肩比照外,其余同类词人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有人认为吕洞宾词多属伪托,笔者对此亦认可。我们且将吕洞宾视为代表道教词的抽象符号来研究他的词,作为神仙鬼怪词能有如上成就,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活》中引《诗·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的这一段话,触及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以辩证的表现手法来写人的哀与乐的感情,从而造成互为映衬、互为对立并由此转化,产生“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这是建立在生活的坚实基础之上,符合生活的真实的。一滴喜悦的眼泪较之哈哈大笑、喜形于色更显得深沉含蓄;而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阵放纵的大笑却比千百行眼泪显得更为悲伤,因此,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受这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这一写“哀”“乐”情感的辩证  相似文献   

20.
按照消息的特点,运用文学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对新闻事件中的人、景、场进行真实、准确、简洁、具体、生动的描写,其新闻作品不但趣味无穷,而且其主题也得到了深化,其新闻价值自然就会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