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对象与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雪峰 《浙江学刊》2005,(1):142-146
即使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农村非均衡状况的影响,却往往不能充分注意到那些外观差异虽不明显却仍然重要的农村非均衡状况的影响,那些被政策部门视为当然的外观差异不大的农村非均衡状况,构成了当前农村政策实践差异的关键.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外观差异不大的农村,成为今日中国农村的主体,正是这些外观差异不是很大的农村构成了中央农村政策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研究这部分农村的非均衡状况及这种非均衡状况对农村政策实践后果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丽萍 《创新》2007,1(3):72-76
近年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但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仍然存在,其原因也比较复杂。近期促进东西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主要有:积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地区重点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定量分析和研究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产生及状况,对于解决目前中国轿车市场是否存在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轿车市场的定量研究往往集中在有关轿车需求预测方面,有关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研究还较少.在国外有关市场供需的非均衡研究中.往往借助非均衡计量模型来分析市场中供需的失衡及需求缺口.通过非均衡计量模型测算结果发现,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平衡阶段.中国轿车市场供求正逐渐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4.
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研究正在成为显学 ,其直接契机是 ,大批学者在九十年代开始的村委会选举与村民自治过程中 ,有机会深入农村 ,参与观察 ,从事调查。不过 ,如果我们放大视野 ,便可发现 ,目前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大批学者依然钟情于民间田野工作 ,其动机是寻找中国现代化的路径 ,其影响则是促进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本文就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含义、农村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的关系等 ,提出若干评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张剑 《社会工作》2011,(18):23-26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会有效促进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本文旨在通过行动研究,从优势视角出发,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一生心系中国的农民、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以他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建国后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探索的党在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有关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的研究呈现活跃之势。本文拟就此研究状况作一梳理,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纪新青  宋明爽  康维波 《社科纵横》2009,24(5):38-40,47
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其中,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当然诉求,也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契机。从提升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入手,以教育经费、师资、课程的改革为切入点,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既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具体有农民工参保难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婚姻家庭不和谐与计划生育管理难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及家庭养老负担大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对农村初中住校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寄宿制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笔者根据他人的经验和自已的教育实践,从调查入手,查找问题,剖析原因,研究策略,为农村初中住校生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研究先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农村改革较为曲折,从开始阶段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农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到改革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到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为方略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这种曲折的经历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加以解释,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的成本较低,但相应的收益十分明显;而随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则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相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失去优势,从而出现资源向城市集中;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但关键的因素在于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寻找实现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路径.为此,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进程;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政府对城乡关系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政府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规划功能、导引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政府必须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培育城乡统一市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作为调控现阶段城乡关系的方向和重点。应注意充分发挥规划、政策、法律等机制在调控城乡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靖 《创新》2011,5(5):118-120,128
对20世纪前半期汉人村庄研究的国内背景因素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就拉得克利夫-布朗和雷蒙德·弗斯对于推进中国村落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说明。希望对拙作《作为概念的村庄与村庄的概念》的不足有所弥补。  相似文献   

13.
杨沛英 《唐都学刊》2005,21(6):74-76
解放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过了多次改革,特别是税费制度改革后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对此,通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财政体制,建立精简高效以服务社区和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农村基层组织,以便解决经费来源困难、组织软散无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转轨期东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差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普万  王生龙 《唐都学刊》2004,20(4):143-147
转轨期东西部地区企业在结构、规模、效益、投资和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程度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差异 ,宏观上源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 ,微观上则是由于西部地区企业自身成长的“先天不足”。其发展对策应从促进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宽融资渠道、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a deficiency in empirical knowledg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ower-income older people with weak family support in western rural China.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this article uses the data from the 2014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to analyze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through a reg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ur sample consisted of 7,138 older adults aged 60 or old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ural and urban China. We find that lower personal incom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conomic support from families means more for older people when they have a disability related to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western rural China. Fostering stronger family support networks might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Our study suggests a broader scope for the state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economic empowerment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needs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 with an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welfar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西部农村消费需求的边际倾向与收入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茹雅  蒋勇 《唐都学刊》2005,21(4):70-73
收入是拉动消费需求增加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但在我国,由于地域差异大,经济一直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收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而使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增加的作用不明显,消费的边际倾向和收入弹性相对东部地区的省份高,所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农民的收入就很容易启动潜在消费,从而刺激全国的有效需求,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whether and how rural resident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elf-rated health in China.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 Exercise Facility Survey that was collected between December 2015 and March 2016, we find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rated health, net of the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geographical region. This correlation is mediated by factors such as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exercise and healthy lifestyle. Relatively, people’s cognitive knowledge about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resource access fail to play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on-material and non-cognitive attribute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shaping the gradient of health in the rural setting of China. Interventions that expand formal education to the mass and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s may offer an effective means to balance the health gradient.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舆情表现为:自我封闭、极度自卑、心理失衡、逆反与不满和反社会人格等。如何从制度、环境和自身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舆情的调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富荣  张萍 《唐都学刊》2005,21(2):76-79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人口和乡村工业的过度集中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日益加大,使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人居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限制了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树立新的发展观、城镇规划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农村城镇居民绿色住宅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等措施,以良好的农村城镇人居环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协调和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has brought issues such as food security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to the forefront of policy‐mak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China, the restructuring of domestic agriculture and liberalisation of trade following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ave led to the growing reliance on imported food and raised concerns for food self‐sufficiency and safety.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social economy, social workers in China have explored alternative pathways towards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rough local initiatives. Based on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a Chinese villag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responding to China’s agrarian challenges. It is shown that by linking rural cooperatives with the local food system and allowing farmers to sell directly to urban consumers at fairer prices, social economy initiatives provide a viable pathway for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by empowering rural producers while giving urban consumers access to sustainably produced f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