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西方模仿中国古诗而创的意象诗派和他们在二十世纪自创的具象诗都把画而感摆在首位,而忽视了形象背后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古诗和模仿西方具象诗所作的现代诗把画面“言外之意”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4.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学贵意象.早于六朝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就率先揭橥了意象的概念,说“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并认为“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典故,说明作家创作时务必依据自己头脑里的形象挥笔写作,正象轮扁斫轮时总是依凭脑中车轮的形象操作一样.“窥意象而运斤”,作家的构思、创作离不开意象;所以有人提出,诗歌的创作过程是“意象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勰艺术“意象”论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继承前代哲字和美学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意象”这一艺术创造中的重要问题。“意象”论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特征。刘勰从艺术创造的动态过程具体分析了“意象”的意义,艺术构思的结晶是“意象”的内在生成,语言对“意象”的物态化是“意象”的外在实现。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列》最近诗.”其实,不仅可以把《庄子》看作具有丰富的意象的散文诗或哲理诗,我们还发现《庄子》中有意象小说的肇始之作.宏观地观照《庄子》中的意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发现其中凝聚着文学艺术、哲学、思维科学等方面发展创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以庞佳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意象主义和中国古诗在诗学和创作手法上的契合点。受道家美学影响,中国古诗简洁蕴籍,以当下具体的画面突破时空限制追求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在表现形式上,由于汉语意合和汉字象形的特点,中国古诗在意象的并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西方现代意象主义也追求简洁和以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顿悟,受中国古诗影响他们竭力使用意象并置的蒙太奇手法。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10.
论苏轼词中的意象与理趣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在诗歌中,凡是涉及到写景叙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都可以用“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意象来表达。正如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以说,诗歌以意象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意象的生发而升华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学构思规律的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论大家陆机和刘勰,就相继提出了关于文学构思论的一些有见地的基本观点"神思"说、"应感"说、"意象"说,并且作了简炼而深刻的理论阐发.后代的一些文论家在他们有关论说的基础上又作了发挥和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构思论.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多角度地透视建设者的队伍构成及实在状况,寻找推动社会的最佳力量组合。“后三届”的基本情况是:“文革”爆发时,他们全在小学的不同年级就读,出生年大致在1953年至1958年之间;他们是受过“十七年”学校教育的最后一茬,是在不正常情况下,继“老三届”之后,成为又一批初、高中三届毕业生的;以后又陆续下乡或回乡,人数约占知识青年总数的一半。到现在,他们年龄约在30岁上下,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  相似文献   

13.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在“论文叙笔”的文体论中,刘勰以宗经、溯源、矫讹、趣新的生命意识创造了风矩骨采、金相玉式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艺术范畴之一,是诗歌语言最基本的最富审美魅力的组成部分。 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把“意象”这一概念引进文学理论领域起,经过一千多年来的探讨,对于“意象”的本质学术界才有了初步共识: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融入了一定情感指向的客观物象。然而这一界说并不完全符合早期诗歌(尤其是先秦)的语言实际。概言之,早期诗歌中十分明显的宗教、宗法情结使之表现出有悖于情感指向的强烈的认识功利  相似文献   

15.
刘勰康德意象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康德分别代表中西方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的概念。其理论共同之处在于以具象可感性与理性抽象性的统一为“意象”的根本特性;“意象”自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其生成必须借助于想象力。不同点在于刘勰重视后天的锤炼,而康德更看重天才;刘勰重意轻象,康德二者并重;刘勰依赖经验归纳法,目的在于指导创作;康德则以纯粹的思辨去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自然地理不但影响人的生理形态——长短丰瘠、鼻、目、耳、肤,而且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由此而引出文学艺术与自然地理相耦合的特征.中国是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文明古国,象长安、洛阳、荆楚、金陵、齐鲁、幽燕等地,是诗人经常活动和吟咏的场所,其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加之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古人对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十分敏感.物候因素造成了中国古诗的如下两个有关特征:首先是时空彼此参融.时间的运动,或融入太阳、月亮的“飘逝”,或融入河水的“流逝”,春光的“消逝”.时间流程(季节推移)与空间意象(自然景物)彼此表现着对方.其次,诗人心理与自然风光的异质对应,这一特征集中体现为中国古诗所代表的春恨与悲秋的两大美感范式.j  相似文献   

17.
画眉深浅入时无——小议古诗英译过程中意象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英译过程中要再现原文意象,适宜采用“散体译诗”理论与多种变通手法;对意象中的文化差异,宜显“异”而求融合,从而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纬》是《文心雕龙》全书中常被人们忽略的一篇,是“文之枢纽”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薄弱性及其带来的后果,就愈加暴露出来了.例如在对《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的讨论中,持“以佛统儒”说的马宏山同志即以其对《正纬》的分析作为论据之一.而孔繁同志主要为与马同志商榷而作的《刘勰与佛教》一文则指出:“刘勰在《正纬》篇还提出‘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表达了儒家不提倡多言鬼神的主张”,“其反对宗教神学的意义远远超出对谶纬迷信的斗争”,“这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师爱永恒     
小时侯就听父母讲“严师出高徒”,上学后老师也常说这句话,在中国漫漫五千年文明史的进程中,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也曾激励着一批老师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而不懈追求着。10年前,我也身为人师,这句话自然也成为我当初教育学生的“法宝”,为让他们能遵守纪律我不厌其烦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