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文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的“兴观群怨”等概念,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得颇完整、全面。他的文艺思想既注重文艺的审美理想、表现形式,又注重文学艺术的功利目的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是他们的共同追求,但在文艺的本质、文艺批评的视角上相距甚远。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与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3.
4.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是美,只有在对善进行求索的过程中,美才在孔子思想中作为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以美善统一来理解孔子的审美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审美境界之谈亦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们应当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孔子真实,采用寓美于善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对孔子的审美思想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儒教中国的政教传统谋求一体改造的近代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引发了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的深刘裂变,而且使近代保守主义者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乃至绝不相容的种种面孔。他们在守旧与开新、尊孔与保教、纲常名教与自由平等之间,做着各武各样的选择。正是他们那各自不同乃至彼此对立和冲突的选择意向,预示了儒教中国在近代注定走向解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通常一说到历史唯物主义,人们自然想到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阶级斗争等概念相关理论内容。但这些概念在历史主义原则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和在自然主义原则的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历史的解读,后者是科学的解读。本文认为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是在历史主义框架下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则隐藏在"历史"概念后面的历史观念里,本文就是发现这一历史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孔子"直"论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而探讨了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孔子的"直"是以"仁"为前提和保障的,其本义是不曲,引申义包括正义的品质、正直的人格和直率的行为方式。"直"的原则应用在管理中分别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正"、组织方面的"诚"和行为方面的"真"。与以往的理论相比,"直"论思想带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增强组织中的协调性;还能够克服由误解"无为而治"而导致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文章通过对改编自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的电影与电影《孔子》的对比来看中英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差异,并对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撞中出现的普世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16.
"君子"大约出现于西周初年,起初并非指称伦理意义上的"有德之人",而更多地在政治学意义上被人使用,它的初始含义是"君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作为"有德之人"的"道德君子"的出现乃是经历了一个由"位"至"德"转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孔子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人物,他以"德"诠释君子,以"小人"反衬"君子",为人们标举了做人典范. 相似文献
17.
18.
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诠释活动主要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活动。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达到今天所谓诠释活动的自觉,包括对诠释活动的本质、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的自觉。现代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与孔子的诠释自觉颇有相通之处,但后者包含了一种更为本源的洞见。正是基于孔子的诠释自觉,我国的经典诠释才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传统日渐形成,我国的经典诠释传统也主要依据“为学之道”来确定其基本观念、反思路径与问题意识。这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诠释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其文艺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孕育到产生、从逐渐成熟到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形成了四个时期文艺思想特色。这四个时期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基于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形势与任务而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百年演进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成就其深厚的哲学底蕴,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造就了百年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积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演进彰显了时代特征。党的文艺思想的百年演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指导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