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困境意识。他对荒谬的领悟 ,对世界图景的“去蔽” ,对非理性、苦难与死亡主题的叙写以及对绝望情绪的表达 ,都创造性地承继了西方现代文学对生存的言说 ;九十年代以后开始了对超越的寻求 ,在以民间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实现的超越中也呈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与人生精神的聚合。  相似文献   

2.
卢焱 《中州学刊》2006,(4):226-228
死亡是余华作品最突出的主题,它经历了对死亡表象的描绘、死亡思考和死亡承受的嬗变历程。余华在早期的作品中沉迷于对死亡表象的大肆渲染,小说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随后他遁入对死亡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最后让人物感受死亡、咀嚼死亡、承受死亡的打击,逐渐的超脱使灵魂上升到一个平静自足的境界。余华关注死亡尤其是关注个体的死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了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黎杨全 《学术探索》2010,(6):126-130
就余华“转型”后的生存哲学而言,与其说余华是向“父辈”的认同,不如说是向“祖辈”的回归。《祖先》以其独特的“子辈一父辈一祖辈”的三重结构表达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的小说中。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5,(6):133-137
在8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余华以血腥和暴力著称,这出于他所强调的“内心的真实”的现实观,出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一种反抗意识。到90年代,余华由于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而陷入迷惑,陷入无法确认自我的“无名状态”,这表现为他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及他的两种人生的对立。余华的历史从《在细雨中呼唤》开始,经《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阶段,并在此建构了他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7.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也就是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并且,在这渴望中,我们又意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诗的风格,历代皆相推许“平淡”与“豪放”.但除此之外,“忧愤”亦是陶诗中的重要内容,它缘于诗人的“忧生之嗟”和“于世未忘情”,而陶渊明常以议论的手法来表达其“忧愤”之情.而在这三种诗风之间,“忧愤”是现实苦难带给诗人的感受,“豪放”是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平淡”则是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品味苦难中的甘甜.它们相互渗透与交织,显示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陶渊明凭借着自由的意志,占据着精神的高度,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这也正是陶诗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外在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反映。那么,看客的外在行为是“看”,其内在心理又是什么?鲁迅小说与余华的《兄弟》(上)(以下简称《兄弟》)都描绘“看客”这一人物形象,但由于两位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笔下的“看客”当然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鲁迅笔下的看客精神麻木、冷漠,甚至有些恶毒,他们在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精神虐杀;余华《兄弟》中的看客狠毒、暴力,甚至有意识地参与了对他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杀。而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鲁迅对生命充满悲悯意识,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而余华总是以血腥死亡的暴力视角以及疯狂腌脏的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缺乏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对生命的悲悯与怜惜。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10.
余华曾以先锋性的叙事话语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过大胆的颠覆,其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不同的是他在8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在形式上所做的努力,90年代则更加注重故事深层的哲学寓言,从而实现他所指陈的“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象征。”除鲁迅为个案外,其他影响余华创作的如川端康成、卡夫卡、海明威、博尔赫斯、福克纳等均为外国文学大师,然而作为一个本乡本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一些小说中洋溢着出走意象。出走意味着打破、反抗、逃遁或者寻觅,是余华与现实紧张关系的体现方式之一。出走不能完全离开“令人费解”的现实,反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回归。这无形中表明了现实秩序的强大和人类精神的尴尬。对出走意象的分析,不仅是对其行为本身的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由此而体现出的人类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12.
余华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八七年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吃惊于主人公青春初旅,竟对世界作如此无奈感受,也吃惊于作者奇异怪诞的感知生活的方式,由此便牢牢记住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余华。此后我几乎读遍余华公开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但对作家本人,却说不出个子丑贸卯,很长时间里甚至连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今日文坛,“炒”是一种时髦,或“炒”作品,或“炒”作家,更有取终南捷径者,先将人“炒”得红红紫紫,夹风裹雨,再去张罗作品,美其名:包装。待到揭开盖头,读者所得,仅空“棱”一只,“珠”是想还也还不出的。余华不要“包装”,他把自己包…  相似文献   

13.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叙事的风格追求历经了从玄秘到朴素、从倾向于超  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 ,消解形式、渗出温情 ,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三个阶段。余华小说的深刻无疑是源自其对一系列重大的生存与存在的哲学母题以及人性深处诸多弱点的深刻触及。“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 ,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 ,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余华曾以冷漠叙事闻名文坛,90年代以来他一反原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消极看法,温情观照人世间的一切,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音乐给予他爱,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余华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其作品叙事风格由冷漠向温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康德说怀疑论者是“永恒放逐”的浪子,黑格尔说思想的普遍宿命是“永恒裂变”的苦难.我们现在要说,德里达的解构哲学特有的精神气质就是苦难意识与浪子情怀.的确,德里达是依仗着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对抗、反叛而走红当代思想舞台的,其苦难意识与浪子情怀都是他所称举的“普遍差异”、“绝对裂变”的精神反响,又同时表明这位犹太血统的现代知识分子在艰难地复兴犹太文化背景深处纯净的沉思力度和永恒超越的智力资源.他以“异在”文化的侵越而展开对西方传统科学、理性、形而上学等等统治模式的解构,以一种“预言式”伦理语言去征服西方文化的深重危机.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对夫妻,妻子十月怀胎,分娩时竟生下一个蛇孩。丈夫见状就要把他弄死,妻子不忍心,便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呀,就放了他吧!” 转眼多年过去了,那蛇孩历经风雨、饱受苦难,风餐露宿、修身养性、求仙学道,已长大成人。父母和他天各一方,对这一切茫然不知。  相似文献   

18.
林淑红 《理论界》2009,(6):125-127
余华早期小说创作是指包括其1991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之前的小说创作,它们以先锋小说为主.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潮湿、阴郁、空旷、黑暗的世界里呼喊、叩问的面貌;中期主要以1992年发表的<活着>及其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所谓"回归传统"的长篇小说为代表,它们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温暖、明朗、充沛的人问气息中对苦难人生的安慰与救赎的面貌,是对其早期呼喊、叩问的一种应答.这种文本面貌由呼喊到应答的变化,是与余华这一创作主体与现实关系由紧张、矛盾到放松、和谐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但无论紧张、矛盾还是放松和谐,就其为创作提供了强劲的内驱力来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对传统"死亡"命题的变革与承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