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斌 《理论界》2007,3(12):183-184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肩负的使命,对大学生目前的信仰现状进行分析,引导当代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诚信缺失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多学者一般都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本文拟从法律的角度,即立法不完善、法律意识淡漠和执法不严等三个方面予以剖析,望能在整治信用制度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法律信仰依然不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民族地区民族信仰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应当借借鉴民族信仰合理的成分,实现国家法对民间法的合理包容。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被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大学生提起的诉讼几乎遍及高校的招生、学生的隐私、考试、收费、纪律处罚等各个环节。究其原因,这与高校法律环境的缺失及忽视学生权利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法律环境缺失现状、完善高校法律救助制度,应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共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和社会生活的混乱,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共同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的负面作用、对共产主义理解的偏颇、僵化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促成共同信仰的复立,促成途径主要有:强化共产主义理论的创新、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完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法律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侠 《齐鲁学刊》2006,(5):144-146
实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目标之一。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制度等显性条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隐性的思想文化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法治之路可谓步履维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其中公众的法律信仰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律不被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主要缘于以道德手段为主的社会调控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赖感,"刑"与"法"概念的混淆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切感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法律信仰的对象是一个最宽泛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并不指国家法律,而是一种融意志与规则、情感与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法学"。在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法治观念的迷茫和对法律态度的功利性。优化法治环境、唤醒权利意识、注重法德并举、改革法学教育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法律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信仰重建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信仰缺失与动摇的根本原因是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误解,是认识和实践的多维扭曲,是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深层错位等三个原因造成的。重建信仰主要抓三项思想建设工程: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通过信仰重建,促进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检验和巩固信仰重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了法律信仰的主观心理状态和主体行为的客观化过程两个方面。由此,法律信仰形成的机制涉及内生性机制与外生性机制。法律内生性机制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根本前提。构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生性机制后,就应当创立相应的外生性机制,使二者相辅相成促使法律信仰形成。但是,在法律信仰形成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政府的法制宣传及守法观念、法的运行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及守法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普法教育的实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丽佳 《理论界》2010,(1):171-172
国家有了法律,不等于其公民就有了法律信仰。而要建设法治国家,公民的内心必须信仰法律。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公民的法律理念、法律信仰还存在严重的缺失。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正是本文作者思考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语境下法律并不能被信仰,"法律信仰"本身的用语就存在着错误.虽然本文中仍然使用"法律信仰"的表述,但是必须将这个词语内涵扩大解释为:法律信仰指信仰主体笃信法律是具有至高无上价值和理想的真理并且愿意为之献身的精神状态.实质上是对"程序正义"、"法律至上性"和"法治社会"这些法律价值、理想的信仰,而其根本上是对自由和正义等终极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对一定法律价值、理想的信仰;其二,对这种价值理想的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现代社会信仰法律的原因、树立法律信仰遭遇的障碍以及对策等一些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然而,实践中频频出现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却一再向我们警示:大学阶段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本文试从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方面论述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决定了未来中国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与国家法治建设的成败。而针对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应该是一种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应该以道德理念为前提,以法律观念为核心,以法律知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解决高校保卫工作存在问题的基本方式之一。因为法制教育具有培植理性和规则意识的功能,而这正是校正不健康心理因素的重要机制。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并且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开设相应的公共课程,使法制教育普遍化,以减少学校保卫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与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以及法律信仰培植的理由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培才 《理论界》2006,(2):160-161
法律信仰主要有两种:法律虚无主义与法律至上主义。在社会治理结构中,人治与法治是最基本的治理模式。然而,在一定的社会中,人治与法治地位与作用的不同,人们的法律心理也就不同,以不同的法律心理为基础,形成不同的法律信仰。在我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完成法律信仰从法律虚无主义走向法律至上主义,首先必须完成法律心理的基础转换。  相似文献   

20.
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表明,传统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和手段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着其目的的实现。网络是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新兴的一种手段和模式,其具有传统法制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在高校的法制教育中引入网络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引入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对网络化的重视、网络与传统模式的结合以及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