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琪 《老年世界》2009,(4):28-28
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北京搞调查。通知来得很急,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赶着去买车票,第二件事便是拿着单位介绍信去粮食管理所换全国粮票。因为去北京是出省了,必须要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吃饭都得要粮票,而要去外地,全国粮票更是一张不可缺少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2.
快哉风 《当代老年》2008,(10):51-51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石,人不可以无癖。”收藏粮票即是我的爱好之一。收藏粮票一是源于它的“特殊身份”。作为一种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粮票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其广泛性、重要性、时间区域性是其它收藏品难以相比的。二是源于对饥饿的刻骨记忆。小时候,  相似文献   

3.
李国贤 《老年人》2009,(7):22-22
说到票证,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记忆犹新。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里,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没有不用票证的。有人统计,当时光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票证就多达60种,而发行量最多的是粮票,从中央到地方,一共有2400家单位发行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  相似文献   

4.
王殿方 《老年世界》2008,(20):10-11
张大爷今年69岁。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对粮票、布票再熟悉不过了。可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31日早晨,他却掉进了几个骗子设下的“粮票”骗局,被骗走了75000块钱。  相似文献   

5.
当家人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日历一页页揭下来 ,剩下的不多了。每揭去一页 ,妈的心头便多一份沉重。妈的心思我明白 ,腊月一到 ,就是姥姥的七十大寿 ,得准备礼物了。“李阿姨 ,有没有富余粮票 ,再借我点。”邻居刘娘带着愁眉苦脸又来了。她诉说着当家的艰难 ,“孩子们总吃不饱……”还用多说吗?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10斤的粮票。从她发白的指甲盖上 ,我看出妈捏得那么紧 ,那小票像是让妈捏出了汗。刘娘两只干瘦的大手接圣旨一般 :“谢谢啦 ,我绕了几家子都没借来。平时总跟您借 ,心里真过意不去。发了粮票我就来还。”她的目光里淌漾着满足。“…  相似文献   

6.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12):28-29
广安门外体育场接待站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办理了登记手续,给每人发了一张接待站的出入通行证,收了每人7斤全国粮票,发给一个星期的早、中、晚餐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餐具要自理。因为我们6个人离家时没有准备行李,我就说明情况,打了个借条,从接待站借了6套被褥。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1970年1月,邓颖超陪外宾去延安参观。回北京时,延安人民想带点礼物给周总理。大家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几位年岁大的同志说:"总理爱吃小米,就捎2斤小米吧!"于是,就把2斤小米用一个小布袋装起来,送给邓颖超。邓颖超笑着对大家说:"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吃上延安的小米,就像是回了一趟老家。"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接着,邓颖超又说:"不过粮票和钱你们得收下。我们党有规矩,不收礼!要不我带回去恩  相似文献   

9.
收藏粮票是我的爱好之一。 作为一种实际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大跃进"、"低标准"、"瓜菜代"等特殊时期,粮票浓缩着对饥饿的刻骨记忆。  相似文献   

10.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行,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以及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废止粮食计划供应时最终结束,实行时间长达32年之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蒋盛武是株洲中南无线电厂的退休职工。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搜集和收藏粮票,至今已有各地粮票6000多种。在10余年的收藏旅途上,他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蒋盛武在儿时对收藏就很感兴趣,除了读书,剩下的时间便花在邮票和火花的收集整理上。参加工作后,他有了固...  相似文献   

12.
收藏粮油等计划票证是近年来继邮币卡之后新兴的一种收藏活动。确实,粮票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复杂的经济活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评价粮油票证是“方寸天地经济风云”、“粮票方寸间,一部经济史”、“集票证之珍品,览历史之演变”……可见其收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开周 《当代老年》2010,(11):21-21
清朝二百多年间,盐价跟现在房价一样,一直保持上涨趋势。以河北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那儿的食盐零售价还是10文一斤,嘉庆九年涨到了46文一斤,光绪二十八年涨到74文一斤,到宣统三年已经是90文一斤。  相似文献   

14.
闻君 《中外书摘》2007,(7):84-85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楚汉战争时期,陈平携黄金4万斤。到楚国行反间之计;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  相似文献   

15.
举个例子,到市场上买黄瓜,两块钱一斤,自然。是你付两块钱,拿一斤黄瓜走人。可是你经历过。拿走一斤黄瓜非但不用给钱,还可以得到两块钱的事情吗?旅游市场惨烈的价格战,就会导致这样奇怪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赤心木 《老年世界》2006,(13):22-23
老年朋友,你看过鲁迅的小说《风波》吗?如果你看过。小说里的九斤老太,作为一个怀旧的典型,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九斤老太看来.什么都是今不如昔。她常说在她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她的曾孙女儿六斤比曾祖少了三斤.比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  相似文献   

17.
先泰时黄金货币单位为“镒”或“斤”,秦朝规定黄金单位统一为“镒”。汉初统治者将黄金单位由“镒”改为“斤”,其中主要原因是先秦以来斤、两衡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遵从楚币的民间使用习惯,这是货币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们老两口25岁结婚,到现在已经46个年头了,但从来没有照过婚纱照。 1963年大学毕业后,我俩回到我的老家安国县(今安国市),到城镇公社登了记,连双新袜子也没换,买了半斤花生、半斤瓜子、半斤水果糖,全家人在毛主席像前给我俩举行了婚礼。大家吃了顿菜卤面条,就这样,我俩完成了结婚仪式:  相似文献   

19.
招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顿餐只花了42元钱,这是我经历的一次最俭朴的接待。时间虽然过去20多年了,可是每当我遇到大吃大喝造成资源的浪费时,总是想起这件事。事情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吃喝风已经露头儿。从1985年开始,干部下乡吃饭不再交粮票和伙食费,乡镇对招待费不堪重负,不正之风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20.
“老陈,韭菜10斤,红萝卜5斤……送到厨房请陈奶奶签收。”外公骑着摩托车,与传统市场的菜贩吆喝预约明日的采购菜单。“还是八折给您老。” “多谢哕,老陈,下午收摊,一块喝茶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