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伦·卡尔松对形式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艾伦·卡尔松对自然审美欣赏和评估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做了持续批判.他认为,形式美趣味是大众偏好,形式是自然对象的主观特性和表面特性.这种批判揭示了自然审美形式主义的内在局限,为正面强调科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奠定了逻辑基础,对深化自然审美欣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卡尔松对形式特性的主观论证和表面论证之间尚有逻辑矛盾,具有从反形式主义发展到反形式的倾向.综合中西思想资源,"形式"概念有三种内涵,自然美学的正确选择应当是一种既超越形式主义、又承认形式要素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对实践美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交 ,实践美学受到来自后实践美学的挑战。从实践美学自身来说 ,由于过去对实践概念的狭隘理解 ,给实践美学的理论带来诸多隐患 ,造成了重认识论轻本体论、重社会轻个体、重理性轻非理性等等偏颇 ;另一方面由于对实践美学的片面的理解 ,使得它受到了很多建立在误读上的批评。重新阐释实践概念 ,修正上述偏颇 ,澄清人们以往对它的误读 ,使实践美学重树话语威信 ,并成为新时期美学理论多元共存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本文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之交,实践美学受到来自后实践美学的挑战,从实践美学自身来说,由于过去对实践概念的狭隘理解,给实践美学的理论带来诸多隐患,造成了重认识论轻本体论,重社会轻个体,重理性轻非理性等等偏颇,另一方面由于对实践美学的片面的理解,使得它受到了很多建立在误读上的批评,重新阐释实践概念,修正上述偏颇,澄清人们以往对它的误读,使实践美学重树话语威信,并成为新时期美学理论多元共存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本文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4.
卡尔松的肯定美学即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的观念。其产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以瓦尔顿的审美理论为依托,卡尔松通过科学为自然创造新的审美范畴,从而避免了艺术欣赏中的等级与优劣之分。但肯定美学的产生潜藏着更深层的美学动机--即拯救那些为人类视角所遮蔽的自然,对当下人类精英式占有自然环境的批判。自十八世纪以来,建立在如画性基础上的自然审美传统抛弃了自然本身,而仅以人为基准。尽管肯定美学符合内外逻辑,但自身却蕴涵着巨大的悖论:它的实现以自然自律为充要条件,而自然完全摆脱人类视角回归自身只是理想的假设。肯定美学的矛盾源自卡尔松企图超越但仍无法超越的二元对立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6.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成立,但美学本身却对当下人与自然和谐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危机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意义不在生态美学理论借鉴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而在美学本身就是生态学甚至是深层生态学的。关学自然观是一种使自然“复魅”的自然观,美的事物和艺术本身是一种“让存在”,关学在存在论意义上抵御了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开显了人“诗意地栖居”,从而在根本上牵制甚至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一天的等待》,进行了分析。作者 着重分析了文章的意境美、绘画美,从而衬托出主人公的心灵美,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表达肯定命题的否定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有两种否定形式--否定性词语和反问语气.汉语表达肯定命题的否定句武的实质是连用两次否定形式并表达一个肯定意义.论文界定了这种否定句式的范围,描述了其形式构造特征,阐述了其主要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10.
庐山豪放雄伟,景观丰富,是中华民族美学理想的一方载体。庐山有着中国山水美学发展的清晰足迹,它还是以艺术美深化自然美的典型。庐山把中外美学思想和谐融于一体,因而打破了庐山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的单纯性,使它在中国美学领域里,有其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透明度业已成为WTO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理由不仅在于它在保持国际贸易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其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因素,包括经济学基础、法理基础以及历史因素,同时也包括了各成员方的政治经济权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临时变异是基于其原型而产生的一种新颖言语表达形式,常出现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且多与习惯用语相关。现代汉语习语就常常出现这种新颖别致的临时变体。它们基于其原型而生成,因此与其原型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据。汉语习语产生临时变体的理据大体可分为三种:语义理据、语法理据和语音理据。这三种理据常常独立发挥作用,有时也集体发挥作用。三者的运用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手段,这些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换词、增词、减词、重组、肢解等。  相似文献   

13.
康德和罗尔斯依据普遍同意标准和有效性标准来论证道德原则或正义原则。二人的论证既相互联系,也存在着不同。普遍同意的标准体现了对于人的尊严的尊重;有效性标准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本质;普遍同意的标准和有效性标准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从作为"应用美学"的日本美学、依据文艺美学的日本文艺学、通过德国文艺学实现国学到国文学的扬弃、接受海德格尔的质问等方面.论述了近代日本美学对西洋荚学的成功受容及影响关系,分析了"日本美学"不借助于西洋美学的框架而自成一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学的主流分析多集中在功利性、世俗性、诗性和主观直觉性,但对自由与审美的关系、生命价值审美观、审美的个体性等边缘美学理念之探讨总是处于遮蔽的位置。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通过对个体生命审美所蕴涵的意义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使近现代中国美学具有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19.
非主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的非意识形态性,它所研究的是作为私人活动的审美活动,是与真、善区别开来的美,即纯粹美。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就是非主流美学所说的纯粹美,但康德认为纯粹美并不是审美理想,崇高和附庸美都高于自由美,这使得其美学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主流美学。非主流美学要从康德美学中吸取营养,从形式性、非功利性、非概念化等方面突出其美的纯粹性,和认识论美学、功利论美学等划清界限,并寻求在民间而不是官方建立起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选.序》中"盖欲兼功太半难矣"一句学界多存歧见。从歧见句中的相关语词在《文选》和与《文选》成书时代大致相同的《全梁文》中的共时分布及其在《十三经》和《二十四史》等文献中的历时分布情况来看,南朝梁时期"太半"是一个数词,其义是"大半"。《文选.序》中的"太半"指的是"大半典籍"。"难"是述语动词。歧见句的合理断句是"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