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礼作为西周制度化的理论成果,应与周初统治者化解现实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建构宗教政治认同的执政实践有关。西周立国之初,由于武王杀伐过度,引发了殷遗民的对立与反叛,酿成了内外交困的“大艰”政治危机,使“作新民”成为周初最大的政治。周公营洛邑以移顽民、迁九鼎以祀上帝、称殷礼以升文王,成功建构了殷遗民对周王朝的宗教政治认同,周礼的宗教基础、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在这个进程中得以形成。周礼虽然也因循了不少殷礼的礼仪形式和准则规则,但本质而言,周初政治实践才是周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2.
论新形势下的民族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战结束后的强权政治、第三次世界性民族主义思潮、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下 ,民族平等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制造借口攻击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文章从民族平等与国际政治、民族平等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与发展差距、民族平等与市场经济四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的民族平等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 ,驳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对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歪曲与诘难  相似文献   

3.
散杂居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总政策和政治、经济、教育、风俗习惯等具体政策措施,具有独特的内容与特征,对保障散杂居民族平等权益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析两种“民族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口号,是欺骗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工具,因此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无产阶级所主张的民族平等是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的平等,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平等”观。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有着很深的影响,有些民族几乎是全民信仰某一个宗教,使宗教信仰带有一定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许多地方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以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宗教与民族的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存在的客观状况的认识与定位。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人到现代阶段,淬炼并催生了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的全面形成,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成为复必的枢纽。这种现代化意识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并在今天继续为我们的和平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四人邦”假左真右的史学思潮像祸水般严重地污染了太平天国史.杨秀清这个太平天国中的关键性人物就被罗思鼎加上了许多诬陷不实之词.罗思鼎污蔑杨秀清是太平天国中“尊孔倒退的总代表”,其险恶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邓付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其所谓立论依据则是《鄂城纪事诗》中一则杨秀清在武昌祀孔的“史料”.本文不涉及对杨秀清是非功过的全面评价,仅就所谓杨秀清“武昌祀孔”,进而联及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民族政策,民族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杰出贡献、展现出各民族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全面平等。强化民族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化推进民族区域自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是民族平等法治文化的成功实践。坚持民族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强化民族平等的法治保障;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夯实民族平等的制度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民族平等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 ,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 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部分地名具有深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树立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得名于北宋时期记载民族盟誓所建造的“天圣石柱”和“成平石柱”,是民族平等团结的活化石,其所承载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石,维护了石柱自治县民族关系长期的稳定,对促进武陵山区土家族地区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民族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新理学”表面上褒扬哲学,贬抑宗教,并力图以哲学代替宗教信仰。然而,在冯友兰关于“以哲学代宗教”的表述中,却透露出冯友兰“新理学”潜藏的宗教内蕴,并在对天地境界的“安身立命”、“事天乐天”功能的论述中,以及对命、运观念的诠释中,也体现出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些特征本质上可以归宗于儒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儒教特征使得“天地境界”本身成为儒教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儒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由于它的隐蔽性很强,尽管"五四"先驱者就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是对儒教的宗教实质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是在经历了"文革"的教训后才若有所悟,这一点在巴金的晚年写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解放前,巴金无情地批判觉新的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解放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为了无神论时代典型的"宗教人"之一。解读《随想录》,可以发现,无论是觉新还是巴金,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与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的两层质疑:龙溪四无说是否违背阳明宗旨?阳明“无善无恶”说是否违背儒家正道?依牟宗三之“共法说”,阳明、龙溪不但不是“禅”,而且还对传统儒学有重大贡献,是儒学义理圆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环节。阳明、龙溪等能突破长期以来的禁忌,发挥这种“无”的智慧,从而将传统儒学推进到义理更为圆熟的新境界。这也是儒家学说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阳明“无善无恶”、龙溪“四无说”的独特创新之处和巨大贡献在于此,而他们备受误会和责难的深层原因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学推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摆脱了程朱理学凌驾于人之上的道德主体预设,凸显了人的本质存在。他的心体之学在致思上拓宽了儒学思想的新路径,把对人的现世精神关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阳明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真存在,最终人人都可以成己达圣。心学开创了儒学教育的新局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致力向英语世界自主传播儒家学说,摆脱西方传教士译介儒家经典的宗教性解读与理解的宗教色彩,多角度传播、阐释儒家学说,既有中国学者以20世纪心理学为基础对儒家圣人形象的"还原"努力,也有西方学者从中西思想比较入手,对中国儒家学说所做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下半期儒学研究之先声,推动多元化儒学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批评标准。班固以"易道"的中庸世界观,追溯先秦原儒的"致学"精神,对汉代儒学向政治意识形态的片面转向给以批评。班固既追求儒学学术的"真",又关注它对历史现实之"善"的作用发挥。他在"乾坤合德"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原则下,以真与善、学术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作为儒学乃至文化创造的最高理想。班固从易学精神出发的儒学史观念表现了他全面、开放、独立的文化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杜威在晚年发表了系统阐释自己宗教观的著作:《一种共同信仰》。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杜威对名词性的“宗教(RELIGION)”和形容词性的“宗教的(RELIGIOUS)”概念的区分、对超自然主义、神秘经验论和宗教象征说的批判来说明,杜威对传统宗教划分超自然的和自然的二元论论证方法的批判是其整个反二元论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文章的最后,阐释杜威的共同信仰是什么以及这个共同信仰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仅是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该研究对山东省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信教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不多,其信仰呈多元化趋势,仍以信仰佛教为主;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与迷信的关系能给出合理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和高校宗教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但在不信教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信运气"、"信金钱",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葛洪以道教领袖、道教学者的身份,一方面挑战儒家伦理道德在文学理论领域的主流地位,提出"文德钧等"的儒道调和的文学创作原则;另一方面,从道教的宗教适用角度提出文章应有益于教化,从而与儒家主张的文章政教合一思想殊路同归。合上述两个方面观之,文学理论在西晋出现了新的变化——儒道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