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事伦理与伦理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茂国 《云梦学刊》2011,32(4):81-84
西班牙当代著名导演兼编剧阿尔莫多瓦向以探索同性恋者、变性人、吸毒者、妓女等边缘人物的欲望景观为其基本旨趣,但在所谓的后现代欲望叙事的背后却深蕴着挥之不去的伦理关怀。具体表现为机智地使用电影叙事形式营造虚构世界中的伦理判断和价值形态;在以边缘性和极端化的话语形态所建构的后现代语境中对人物展开道德考量;以"偶然"的实现营构具体的属人的伦理价值回归,从而达至爱的伦理救赎目的。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话语、民间伦理话语、原始人性话语和原始自然意识组成了民间话语的基本结构,对此,我们应该在现代性话语重建的基本关怀下进行相当切实的审理。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存在、发展与运行总是在一既定的公共话语或者语言环境之中展开的 ,同时它也需要并产生着支持它自身的存在、发展与运作的公共话语体系。公共话语的形成以人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领域的相对独立与区分为前提 ,以社会活动主体广泛的对话与交往为条件。中国法治实践所面对的社会公共话语所展示的社会心态、情感、价值与思维逻辑 ,在本质上是与法治的目的追求与意义旨趣相悖的。中国法治建设旨在确立法的至上性与权威性观念 ,培养并巩固社会活动主体对法的真诚的制度性信任与信仰 ,则必须建构和培育充分表达法治的旨趣与原则的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4.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着眼于语境的理论研究 ,讨论其定义和性质问题。认为 ,语境在语用交际中是与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相并列的要素之一 ,对它下定义 ,要注意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自身的功能。文章给出了语境的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语境的现实性、整体性、动态性、差异性和规律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5.
郑恩  孟婷燕 《江淮论坛》2009,(5):155-160
作为新闻伦理基石的新闻自由与客观性在全球化语境下遇到了现实困境。面对隐喻策略的国家利益和基于文化沙龙主义的意识形态偏见,媒体丧失了其独立的品性,成为强势话语的牺牲品。新闻伦理仅能在“技艺”层面捍卫其尊严,这种“反抗无效”的悖论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新闻伦理面临自身禁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命伦理学在历史语境、理论逻辑和实践旨趣三个方面产生了如何"说中国话"的问题。对问题症候进行分析表明:寻求"语境突围",达成"基本共识",应对"中国现代性",是当前中国生命伦理学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语境突围"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共识难题和现代性难题是实现"语境突围"必须回应的两大挑战。运用伦理分层方法,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通过界定大小语境,求解共识难题;通过确立程序伦理优先于实质伦理的分层原则,求解现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底层叙事勃兴的文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滕斌 《天府新论》2016,(1):134-141
转型期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场域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动,使得阶层分化后边缘群体的生存症候凸显。部分知识分子对底层的理论阐释与主张社会化写作的重建成为这一时期新的现代性焦虑。随着美学视点的下沉,民间立场的诉求和知识分子的关怀及反思话语融汇成具有新的话语伦理取向的底层叙事。  相似文献   

8.
1985年前后发端的"寻根"话语,既是中国1980年代文化反思的深入,也孕育于以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寻根话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重建民族主体性的要求,并通过对乡土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构表达了对现代化浪潮的审慎态度。寻根话语的主要思考对象,譬如民族国家问题、现代性问题、"走向世界"与全球化问题,正是构成我们当今社会现实思考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当今现实的重要视角。本文仅从寻根话语的乡土修辞为切入点,阐述寻根话语所建构的乡土修辞美学及其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9.
1985年前后发端的“寻根”话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重建民族主体性的要求,并通过对乡土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构表达了对现代化浪潮的审慎态度.作为一种民族认同话语和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寻根话语表现出对全球化文化霸权和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其敏感性和先锋性在今天仍然显得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反思中国新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对一种新的现代汉语诗学的吁求出发 ,提出从“话语”的角度进入新诗研究。本文将中国新诗话语界定为现代中国诗人如何运用现代汉语 ,将其置身在“现代性”境遇中的经验付诸诗的表达 ,对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因素———语言和语境———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 ,在2 0世纪汉语言和语境发生根本变化后 ,由于语言自身的限制和历史时代环境的催逼 ,新诗话语最终展示为诗人对语言和语境双重制约作出一定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考察着手,对其"商谈伦理"作为合法性危机解决途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哈贝马斯认为要解决合法性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理想的言语话语环境下重建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颜敏 《社会科学研究》2007,105(3):122-130
本文以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主体间性和生态性为分析工具,考察东方天人合一话语的理论史与实践史及其问题所在,并与当代西方生态神学、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困境相比较,进而提出综合东西方各自优势的天-地-人世界观念图式。  相似文献   

13.
理论自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是近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具价值的进展.理论自觉蕴含两个维度:世界视野和中国语境.就前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批判;第二,立足中国语境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之路”和“以西解马”之路的深度反思,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改变世界,必须坚持思想趋向现实的基本立场,而不是相反.理论自觉的发展必然导向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汉语,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旨趣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中国;基本路径在于改造和创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从幽默话语理解的关联语境的意义特征出发,力图探索幽默的语用语义形式特征。指出:与日常会话理解不同,幽默话语的关联语境的最重要特点是二重错接性,由此概括出五种错接类型并进行了语境推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虽体现了文化主体性重建的自觉,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中国现实话语复杂性和混杂性的体认,也因此使阐释本身常处于争议之中.在一种杂糅的文化背景下,要解决多重话语背景之间的阐释的合法性问题,就要既看到其面向未来阐释的无限开放性,又要看到其在多重话语阐释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话语主体性的重建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来讲都是一种责任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靳义增 《中州学刊》2007,(1):219-222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义”均有了新变;王国维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语境下,运用审美话语模式阐释屈原。历史上屈原阐释的突破启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照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话语体系与伦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基本语境、交往基础和权力支撑。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没有融入民族话语体系之中,显现出解释力的薄弱,缺乏国际对话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必须要基于民族继承塑造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气质,基于学术整合坚定伦理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立场,基于全球视野搭建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平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中具有统摄作用的最高位阶概念是发展。在一定语境中,解放、自由、发展诸概念可以互置、互为目的,可以循环论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终极旨趣,从这一终极旨趣考量,解放与自由是从属于发展的。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科学,是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贯通这一科学学说的发展概念既具有哲学的形上性,亦具有历史过程和经验事实描述的具象性,更具有价值判断和意义追问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