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诚实的儿子     
唐厚梅 《新少年》2010,(6):32-32
我家儿子顽皮,这是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公认的。小时候教他认钟I冈惜诉他一格五分,他就能告诉你两格一毛。想吃冰漠淋不直说,他会告诉你,他立下去南极考察的志向——因此,从小要多吃冰漠淋,长大才能不怕冷。  相似文献   

2.
儿子的妙计     
闻春国 《可乐》2011,(2):47-47
一位老人孤独地生活在偏僻的乡下。他想在自己的菜园里播种番茄,可这项繁重的体力活他已经力不从心了。菜园的土壤非常坚硬,以前挖地翻土的事都由他的儿子——文森特来做。如今,文森特身陷囹圄,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相似文献   

3.
曾颖 《社区》2005,(18):58-58
孙三不当小偷已经很多年了,但家乡的人们仍然把他当成小偷。他于是便离开了老家,唯一的行李便是刚满5岁的儿子乔乔。这可怜的孩子是在他服刑的第2年来到人间的,孩子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便不知去向了。孙三第一次见到儿子是在儿子4岁生日的前两天,那天他刑满出狱,邻居王大妈把他带到孤老院领儿子。他永远都记得  相似文献   

4.
宗翔 《社区》2013,(33):39-39
下班回家后,我给儿子讲了个故事:有一户人家旁边新搬来一个女邻居。那个女邻居搬来的第二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她找出了蜡烛,正当她准备将蜡烛点燃时,门铃响了。她开了门,发现是邻居家的小男孩。她就问:“有什么事吗?”小男孩说:“阿姨,你们家有蜡烛吗?”女邻居却说:“阿姨刚刚搬过来,忘记带蜡烛了。”  相似文献   

5.
张裕坤 《老友》2013,(11):43-43
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北漂”,说的是那些在北京打拼的外地年轻人。我已是花甲之年的老太婆.本不想再打拼什么,却没想到因为儿子的缘故.我也被裹抉着做了“北漂”,但我是“漂”在儿子家。儿子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漂”在北京——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小孙子的出生,给我出了道难题。儿子打电话对我说:“妈妈,您老也来北京住吧,这样既能旅游,顺便还能帮我照看孩子。”我心想,搞反了吧,应该是既能照看孩子,又能顺便旅游.  相似文献   

6.
刘凌 《社区》2012,(3):50-50
房子装修好了打电话给父亲,请他老人家来看看。第一次来,父亲看到大门口的地砖,叹了口气,转身回老家去了。原来,邻居和我家装修时,各自把大门口用地砖铺起来,可中间“公用”的地方却留下了一块凹地,父亲的脚,正好踩在凹地上。父亲说:“你们哪像邻居啊,分得这么清!”我一时语塞。要知道,很多楼道里都是这样子,大家都习惯了。不过,当我补上几块地砖时,邻居直夸我,说当时也没想周全。没多久,其他楼层的邻居都效仿我们补上了这块阻挡邻里关系的凹地,这不能不归功于父亲的指责。  相似文献   

7.
今天是儿子的十周岁生日。 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在里屋叫我:“妈妈,我要问你个问题。”听他郑重的口气,我笑着过来了。他问:“世界上什么东西跑得最快?”咳,这算什么问题。我随口答道:“火箭。”儿子说不对。我说:“光。”他还说不对。“那你说是什么?”“思想呗!因为思想可以立刻将你从北半球带到南半球。”嗯,有道理。他又问:“什么东西最高?”我答:“天最高。”他哈哈大笑:“不对,是心最高!”呵呵,是啊,“心比天高”嘛。看来,这小子有点思想了,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8.
儿子     
《阅读与作文》2011,(1):6-8
一位富人和他的儿子特别喜欢收藏珍贵的艺术品,他们的收藏种类繁多,从毕加索到拉菲尔,应有尽有。他们总是坐在一起,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9.
我与儿子     
梁晓声 《社区》2009,(26):4-5
我曾以为自己是缺少父爱情感的男人。 结婚后。我很怕过早地负起父亲的责任,因为我太爱安静了。一想到我那十一平方米的家中。响起孩子的哭声.有个三四岁的男孩儿或女孩儿满地爬,我就觉得简直等于受折磨,有点儿毛骨悚然。  相似文献   

10.
高永华 《社区》2002,(14):44-44
有位退休干部的一双儿女都在国外,只剩下老两口在家。年纪大了,儿女多次动员他们到国外去,他们说住不惯,还是在本乡本土的好,周围都是过去的同事朋友,彼此有个照应。有一天,老两口同时病倒了,四邻闻声,立即赶来,七手八脚,把他们送进医院,有的陪床,有的看望,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说:“儿子女儿远在天边都指望不上,多亏了好邻居!”这让人们深切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朱闻慧 《社区》2011,(24):25-25
“远亲不如近邻”,高楼大厦似乎是把人聚集到了一起,但事实上,它却使人们更加孤立。去年退休在家的刘老师最近就挺烦,儿子在郊区为老两口买了套大房子,可刘老师一点也不领情,还常抱怨:“我觉得这地方一点也不好,楼层太高,上下楼不方便,平时找邻居说话更是费劲。”渐渐地,老两口开始想念原来的生活和老邻居。  相似文献   

12.
母亲打儿子     
母亲所以不会打疼儿子,是因为彼此之间血肉相连。而一些地方政府所以不会对开发商与房价动真格,同样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巨大的利益关连。  相似文献   

13.
莫言 《百姓生活》2013,(4):14-14
前几日,儿子拿回来一张粉红色的纸,是学校发的《感恩登记卡》。上面有几栏内容:一是让孩子写出感恩的事情,二是在空白处配上图画,三是请家长写几句感言及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两户人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将军一家住在二楼,看门人一家住在地下室。 院子里有块草坪和一株金合欢树。开花时节,树上开满金合欢花。树下,有时坐着保姆和衣着漂亮的将军的女儿爱米莉。看门人的小男孩乔治光着脚,在她们面前跳来跳去。他有一双棕色大眼睛和一头黑发。小姑娘冲他笑,把小手伸向他。  相似文献   

15.
赌徒的儿子     
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混混。  相似文献   

16.
陈蓉 《新少年》2009,(1):39-39
5岁时,儿子得了很难治的哮喘病。为了给他治病,我不惜一切代价,只要知道哪儿能治这种病,我就背着他去求医。记得在四川的一个晚上,忽然下起了暴雨,正背着孩子赶路的我,不仅没有雨具而且衣裳又很单薄,为了孩子不受凉,情急之中我脱下裙子把儿子包好,搂着他在一个桥洞下躲雨。  相似文献   

17.
是什么让无神的眼睛开始闪动?是母亲殷切的问候;是什么让呆滞的脸充满感情?是母亲焦急的哭喊;是什么让缄默的人说出第一句话?是母亲眷替的心。  相似文献   

18.
被儿子宠爱     
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做家务还和当年一样手脚麻利,在工作上不输年轻人。但一年比一年长高的儿子却明确无误地提醒着我,我在一天天变老。18年来,儿子看我从仰视平视再到俯视,而我看儿子则从俯视平视变成仰视。视角的转变,带来的是母子俩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帅澜 《社区》2012,(7):53-53
过完春节,大家纷纷开始忙碌的工作,可和儿女“分隔两地”的老人,又不得不独守空房。  相似文献   

20.
经常会有人问我,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总是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在我眼中,她首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是我最好的朋友。在这之后,我才想到她是一位演员。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才意识到她是一位多么不同寻常的演员,她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多广。这么多年来,那些喜爱母亲的影迷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很多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看母亲主演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