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近80年来,对经典文本--鲁迅小说<伤逝>的解读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早期的文本研究大多从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出发,而梳理最近10年的学术研究文章后我们发现,解读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叙事学、接受美学、精神分析、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等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都被论者用于文本分析,论者的学术思维日益拓宽.尤其是性别视角的引入,使<伤逝>的研究向文本的原意更接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5.
贾俊民  马金海 《兰州学刊》2010,(12):162-163
以《劝导》主人公安妮的爱情波折为切入点,阐释奥斯丁晚年的爱情观:审美意义的爱情固然可贵,但地位、金钱、权力发挥重要作用的婚姻同样可取。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2):114-120
阿尔志跋绥夫的《妻子》与鲁迅的《伤逝》,在叙事视角、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存在若干相似,却又同中有异。两者之同,说明鲁迅参考了《妻子》中的部分内容;两者之异,说明鲁迅并未盲目照搬,而是结合中国实情设计人物形象、构建故事内涵,并安排了子君死亡这一中国式娜拉出走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逝》有三层悲剧性结构,相应地也有三层悖反性的结构意蕴;它们分别为读者探讨传统与反传统关系、女性解放以及思想启蒙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思考平台;从而也使《伤逝》多方面的复杂意蕴共居于同一个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8.
李林荣 《东岳论丛》2012,33(7):15-24
《伤逝》在主题蕴含层面,不仅涉及其情节层面上所呈现的“涓生”和“子君”这类“五四”一代青年的爱情问题,而且与五四运动过后的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以及鲁迅置身这一情境中的个人化的思想感受,有复杂关联.基于此,《伤逝》的主题和情节,形成了提出而不是解决问题、展示而不是弥合冲突的开放式和碎裂型的构造.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绝望"、"寂寞"与"虚无"的真实心境.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11.
鲁迅《伤逝》表明“没有控制的交往”是人际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从反面说明“对话”是化解交往危机的必要途径,交往理性是合理性对话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2.
谢稚 《社会科学论坛》2007,3(14):184-186
本文分析了《伤逝》以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为核心构成的多重主题,这是鲁迅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伤逝》以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为核心构成的多重主题,这是鲁迅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4.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同类题材小说。它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经历,不仅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更重要的是挖掘了造成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李林荣 《东岳论丛》2011,32(11):12-18
《伤逝》在鲁迅写作历程和思想谱系中的出现,具有远较其内部故事——"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本身的构思成因更为丰富、广阔的多层面的缘由。鲁迅在写作体裁的自我定位上从小说到杂文的重心位移,在面向新文化阵营的情态取向上从助阵式的"呐喊"到反思性的"彷徨"的思想迁延,在自我的社会意识和人格精神的支撑点上从单一主体的知性力量到关联和凝聚多主体间的情知意统一体的转移和跨越,都在足以代表整部《彷徨》集艺术和思想核心价值的《伤逝》这里,有细切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讲述的都是关于个体自我拯救和弱者无助牺牲的故事,披露了个人主义的伦理革命在中国所遭遇的两难处境,即它在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在证明着自身的不合乎社会正义.在西方有效的个人主义伦理原则到中国没能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方法,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绵延,它使中国现代作家对悲剧的个性因素不抱太高的热情,相反喜欢把悲剧引向对社会的控诉.跟于连式悲剧中的个人激情要猛烈地突破社会规范不同,中国式的悲剧总是保持了一种情感内敛的温和风格.这表明作家采取了一种在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之间游移不定的伦理立场.但<伤逝>和<寒夜>毕竞是有所不同的,两者的差异反映出随着社会革命的展开文学对社会控诉的力度加强了,同时也可见出一些其它的变动,比如在新的时代性别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17.
18.
鲁迅晚年,思想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前期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在进化论的影响和启蒙主义的引导下,他坚定地走着“张个性”、“扬精神”的“立人”之路,艰难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表现出了思想的深刻和战斗的坚定;晚年的鲁迅,则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表示接受与肯定.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在其晚年所著历史小说《出关》中有着鲜明、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爱情在隔膜中消逝——重读《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抓住"隔膜"二字论述了鲁迅小说《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认为缺乏充分深入的了解、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不能不愿相互理解等因素造成的心灵的隔膜,最终导致了两人爱情的破灭。  相似文献   

20.
很多论者在论述《伤逝》的时候,都是侧重于论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根源。却鲜有论者把《伤逝》的主题与当代大学生谈恋观爱观结合去论述。鲁迅在小说中对恋爱婚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赞扬了子君和涓生对恋爱自由,也指出了涓生的生存困境与子君错位的恋爱观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本文对《伤逝》主题的再认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论述,旨在引发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