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总体上看,印度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统一、象征性、大众化与实用性、独特的调式、旋律与节奏等方面,而印度舞蹈的美学特点则体现在宗教的象征性与叙事性上。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不同的舞蹈音乐,会带来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舞蹈音乐的旋律越鲜明、形象、准确,舞蹈编导的才华和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才越能最有效、最准确地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化的舞蹈音乐可以启发编导的想象力,可以帮助编导创作出最准确的舞蹈语汇,所以说音乐为舞蹈之灵魂。  相似文献   

3.
大凡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人们总是同时称赞音乐写得也好。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洛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既曰“灵魂”,是因为舞蹈的全部情节,所有动作、画面都是舞蹈编导家根据音乐编织出来的。没有音乐,编导就无从着手编舞;没有音乐,演员也就无法进行表演。可见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决定着舞蹈。欲要舞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文明的蛮荒时代起,音乐和舞蹈就是艺术王国中一对孪生兄弟,并且长期以来一直都在以一种高度融合,甚至是“合而为一”的方式呈现在历史演进中.对此,音乐家和舞蹈家们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共同参与研究,主动融人舞蹈创作的过程中,结合各自亲身经历与艺术实践来共同打造舞蹈精品.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中,无数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精彩篇章共同论述了音乐与舞蹈之间永恒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5.
舞蹈是一门试听艺术,音乐是为舞蹈服务的,它能传情达意,给人以舞蹈的意境。要创造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要有好的编舞技法、好的舞蹈演员外,还要有好的音乐。正确认识和理解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关系及作用,对每一位从事舞蹈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钢琴伴奏作为舞蹈教师、编导的第一助手 ,它不仅与教学以及舞蹈艺术的舞台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在舞蹈的各个阶段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具有高度音乐水平的现代舞蹈艺术 ,却又向舞蹈钢琴伴奏提出了严肃的专业要求。钢琴伴奏者既要综合掌握相应的演奏手法和技能 ,还要认真去理解舞蹈艺术的属性和特点 ,以及音乐和舞蹈表现相互关系的规律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起源来看,舞蹈早于音乐;音乐从舞蹈中产生,独立发展之后,又提携舞蹈,使舞蹈受惠于音乐.从具体的艺术实践来看,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舞蹈乃音乐之源,音乐乃舞蹈之魂.  相似文献   

8.
华尔兹与维也纳华尔兹舞舞蹈的音乐节奏、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相差较大,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的基本和艺术风格都非常相似,彼此起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舞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线的艺术”。中国古代舞蹈腾蛟起凤般的动作,拧、曲、圆、倾的造型与细腰构成的舞姿,以修袖、长裾为特征的服饰,以及通于音乐和书法的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线性意识和线性特性,其具有四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即流美、阴柔、飘逸、韵律。中国古代舞蹈线性特征的形成既与龙风崇拜有关,又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类型、民族心理、儒家哲学、男尊女卑的意识以及舞蹈的功用等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蹈与音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目前,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都开设了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类课程,但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舞蹈与音乐作为不同艺术范畴之间的差别,舞蹈专业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不应盲目照搬或随意简化音乐专业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这样不但不利于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必须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专业特性对其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电脑音乐”(Computermusic)———这个极富时代感的新词汇 ,它对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和搞音乐专业的人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电脑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音乐也在不断地向高科技靠近 ,“电脑音乐”使得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它无论在严肃音乐领域 ,还是在通俗音乐领域 ,都显示出其日形重要的地位。在”电脑音乐”与常规乐器和人声全然不同的种种所形成的新的“音响环境”(Sonicenvironment)中 ,使得作曲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并且对今天如此繁荣的音乐文化市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 ,丰富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随着电子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 ,以及使用者的普及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音乐创造活动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因此 ,越来越多的“电脑人”和“音乐人”都不约而同地关心起同一个话题 :何时我也能用电脑来“玩”或“搞”音乐 !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音乐审美教育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进涵养进而完善人格;音乐审美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有利于对大学生全身心的整体开发,音乐审美的活跃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想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特殊的阶段 ,能给人以神奇的艺术享受 ,只有依赖、运用想象 ,才能获得对音乐“语言”的体验和感应 ,领受到音乐神奇美妙的意境。音乐本身就是富含着想象的艺术 ,而想象又是欣赏主体与生俱来的能力 ,正是主体的想象能力与客体的想象因素的结合 ,产生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在音乐欣赏中 ,作为欣赏主体 ,可以通过丰富音乐基本知识 ,扩充综合知识 ,提高情操和素养来培养想象力 ;如果合理运用想象 ,则可在欣赏中获得审美享受 ,得到美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地方戏曲音乐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因此,蒋地方戏曲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必修课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临川地方戏曲音乐资源丰富,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孟戏、傩戏等等。将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采用“示、唱、听、演”的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一种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为音乐教育体系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了声乐学习的效率,而且培养的学生艺术技能单一,就业口径狭窄。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训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音准节奏,提高声乐练声质量,形成演唱个性。因此,在声乐专业培养计划中应加大钢琴课教学比重,设置"钢琴弹唱"课程,在作品分析等相关课程中增加声乐作品的谱例,并注重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藝術音樂創作代表着一個地區的主流音樂創作意識,藝術音樂創作(及相應環境)的興旺與否,既同這一地區的文化、文明水準成正比,亦對這一地區的文化、文明水準的發展起着不可言喻的反馈作用。澳門藝術音樂創作的現狀,相對於較為薄弱和亟待關注的本土音樂創作的環境和氛圍而言,雖有一定生長優勢和發展潛質,但實不容樂觀。創作本體是創作氛圍、環境的主導,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建設中最根本的環節之一,充分認識,重視這一點將是本土藝術音樂蓬勃向前發展的良好開端。  相似文献   

18.
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王船山继承并对儒家乐教思想加以新的阐释.他从形上追求、社会进化、当时社会现实等层面分析了建立乐教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完满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乐教的教化.他认为乐教能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夯实道德和情操,完善人格培养.深入挖掘王船山的乐教思想对于我们培养和造就健康、自由、理想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由民间社会进入寺院高墙成为了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完成了"民间音乐佛教化"的改造,而佛事音乐后期则通过民间丧礼走出寺院、回归民间,经历了"佛教音乐民间化"的再造历程。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的两种转换互渗均以调整自我,满足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为动因。民间音乐因为寺院庙宇、僧侣信众服务而变得"非哀非乐,不怨不怒",佛教音乐则又因为民间市井、俗人百姓服务而去净去雅、逐渐俗化。因此,不论是"民间音乐的佛教化",还是"佛教音乐的民间化",皆是生存环境迭变和生存原则驱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全世界范围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将不同文化音乐并置,探究和理解其音乐传统和音乐文化,这是我们从音乐方面理解和适应世界文化变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势必会有些尴尬的现象。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音乐审美教育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