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作者、书名与年代2.编年史的诗文特点3.阿拉坦汗传的内容4.1602—1607年的甘珠尔经译文自从蒙古历史学家、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舍·纳楚克道尔吉1963年在乌兰巴托出版的名为《喀尔喀史》的书中提出这一问题以来,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蒙文传记的存在在南部蒙古的学术界得以公开。纳楚克道尔吉在讲到下面的情况时提到了这部传  相似文献   

2.
《察克喇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以下简称《阿拉坦汗传》)是16世纪——17世纪蒙古历史诸文献之一。此书主要记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汉文史料中称为俺答)一生的业绩,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传记体蒙古文历史和文学名著。《阿拉坦汗传》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尤其是右翼三万户政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阿拉坦汗传》一书的出现,对以往除汉文史料之外,以《黄金史》、《蒙古源流》为主所进行的十六至十七世纪蒙古史的研究,给予了一个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内蒙古的研究者纷纷发表了利用《阿拉坦汗传》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见这个史料肯定像所期待的那样有其独特的内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珠荣嘎氏公开出版了《阿拉坦汗传》(民族出版社,北京,1984年),  相似文献   

4.
三、《阿拉坦汗传》的内容《阿拉坦汗传》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和成吉思汗以来佛教的传播(珠荣嘎影印本1r-2v);第二部分是达延汗以及他祖辈和儿子们的简单介绍(2v-4r);第三部分是阿拉坦汗的传记(4r  相似文献   

5.
“五色四夷”(蒙古语原文是tabun ongge dorben qari)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善福自史》(以下简称《白史》)。而《白史》的写作年代尚有争议,现存《白史》出自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之手。他在序言中说:“审慎并行政教两道之纲领《十善福白史》,初由忽必烈……皇帝著,后由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自松州城觅得,并与畏兀儿人比兰纳识里·武将国师之古本精心校勘修订。于至顺元年著之。”从这段文字看,说《白史》的作者是忽必烈汗,似乎不是没有根据。当然,他不一定亲自撰写过,可能颁布过有关规定,由其某文官所作。比兰纳识里可能于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奉元文宗图帖木尔汗旨意重新整理成书。二百多年后,又由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出版的《蒙文文献丛书》已出版了诸如《土默特阿拉坦汗传》、《元史》等一些极有价值的、过去研究者们都很难得到的历史文献。本文所评的《蒙古源流》就是这一套丛书中的一种,它是根据许多中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著作中的一个手抄本出版的。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正文,即文献全文;正文注释;附录一,选自文献  相似文献   

7.
本书由明末内蒙古土默特部主阿拉坦汗(俺答汗1507—1581年)蒙文传记抄本的影印版和校注翻印版所组成。此传记的原名是《Erdeni tunumal neretu sudur》(《名为宝澄明之史书》),又名《Erdeni toli neretu quriyang(?)ui (?)adi(?)(《名为宝镜之总传》),或名为《(?)a(?)ravarti altan qa(?)an—u tu(?)uji》(《转轮  相似文献   

8.
《安多政教史》是十九世纪西藏最大的一部编纂学文献,是安多①、库库淖尔和沙里河地区氏族部落群的历史著作,及以西藏史料为基础编撰的佛教史的资料汇编。它出于西藏学者——拉卜楞寺第四十九代主持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生于1801年)的手笔。他的老师是安多的学者巴勒曼·贡却克·坚赞(1764—1853),曾应卫拉特(和硕特)的顾实汗后裔之命写过《印度、中国、西藏和蒙古简史》一书。在1833年,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应贡却克·坚赞之命撰写了安多佛教史著作,但被认为过于简短,于是作者作了扩展并以最新资料加以增补。作者于1865年末  相似文献   

9.
张志和 《东方论坛》2001,(4):59-59,65
关于《事物纪原》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四库全书》所收本及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均题为“宋·高承撰”。本文通过对该书的内容作具体地考证指出 ,生活于明正统年间的阎敬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 ,谈到该书的来历并说“作者逸其姓氏不可考”。从该书引用的材料来源看 ,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出自《宋会要》,且叙述语气亦明显是宋朝以后的人 ,该书的两次刊刻出版都在明中叶 ,由此 ,可以证明 ,该书的成书时间应在明代。  相似文献   

10.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1.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思想家。他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著…  相似文献   

12.
《正字通》一书,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清·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由于诸本互异,该书作者究竟是谁?就产生了疑问,经查考有关史料,证实该书确为张自烈撰。清人钮琇在所著《觚賸·粵觚》卷8《著书三家》中谈到:“《正字通》出衡山张尔公之笔。昆湖为南康太守,以垂资购刻,弁以己名,实非廖  相似文献   

13.
俄国著名东方学家A·M·波兹德涅耶夫就《赴见准噶尔浑台吉策妄阿拉布坦的炮兵大尉伊凡·翁科夫斯基及其1722—1724年沿途日志》一书的出版,给该书编者H·维谢洛夫斯基写了一封长信(后作为该书的附录)。他在信中论及了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初准噶尔部僧格、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时期的一些问题,虽时隔百年,仍不无借鉴之处.因篇幅过长,兹摘译有关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部分,供研究者参考。原书系美国哈佛大学费礼初教授(已故)1982年(?)赠我翁独健教授的1887年圣彼得堡版之复印件。——译者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之辨与《史记》的书法体例及附传(续)———《史记·老子传》析疑之一李贤臣四至此,有两个问题便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其一,《史记·老子传》的传主既然十分明确,为什么又节外生枝地记述老莱子和太史儋呢?其二,作者对老莱子和太史儋为什么述而不断,不直接下一...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坦汗时期,由于明朝政治腐败以及阿拉坦汗重视发展农业,招纳边内汉人,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地迁入今呼和浩特地区。清康熙、乾隆年间再次出现汉族大举入迁的情况。其途径有三种:清政府招徕汉民耕占土地;无地少地汉族贫民涌入今呼和浩特地区寻找生路;清原驻防八旗汉军转为民人。  相似文献   

16.
一本书底本外标题为:《Erdenitunumalneretüsudurorusiba》,可译作《名为宝汇集之书》,《阿勒坦汗传》是本书的通称。《阿勒坦汗传》抄本是于1958年由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的墨尔根巴特尔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王府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它是一部给《春秋》作注作解释的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名著。它在我国史学、文学史上有着重要价值。该书成于何时?作者是谁?在汉朝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卷十四,册二,第509—510页)。东汉班固在《史记·艺文志》也坚持此说。后来,  相似文献   

18.
前言近年出版的沙·马合谋·伊本·米尔扎·法即勒·忽刺思所著《编年史》(奥·弗·阿基穆什金校订、翻译、注释、研究并索引,莫斯科,1976年),是波斯文《编年史》的校订、译注和研究论文(以下简称《编年史》)。这部《编年史》是为察合台家族的亦思马因汗(1670—1682年在位)写的,成书于回历1087(1676—1677年)年,书中叙述了1428年至17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东突厥斯坦统治者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古人撰史,秉笔直书者有之,隐恶溢美者亦有之。《明史·循史·方克勤传》便是典型的隐恶溢美的范例。这或者不是作者本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失实情况的呢?值得作一番详细的考察。《方克勤传》与两个人有绝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臻 《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111-112
1  《三国志·东夷传》的原题为《三国志·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虽然表面为乌丸、鲜卑以及东夷诸族的合传 ,但是在写作时却明显地分出了《乌丸鲜卑传》和《东夷传》 ,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 ,都有其独立之特点。因此 ,我们单称《三国志·东夷传》还是很合适的。其实 ,《东夷传》亦是合传 ,故而我们在叙述问题时有时再称《夫馀传》、《高句丽传》等。所谓东夷 ,也称九夷 ,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对东方诸族的泛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具体所指并不相同。据古本《竹书纪年》载 ,与夏朝发生关系的九夷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