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与早期志人小说《语林》、《郭子》相比,《世说新语》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它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就是“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这是志人小说成熟的标志. 所谓“内容最丰富”,是指《世说新语》在内容上的特点,具体讲就是: (一)《世说新语》充分展现了汉及魏晋知识分子的风貌. 《世说新语》从《德行》至《仇隙》分为三十  相似文献   

2.
倪美玲 《船山学刊》2002,(3):108-112
《世说新语》表现了魏晋人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的追求。小说以传神之形刻划人物形象,描容止以现神明,摹言语以传神明,使人物形神俱肖。  相似文献   

3.
<正> 《世说新语》是一部体制短小、规模宏大的"微型"小说集.往往以数十百字的凝炼篇幅,勾勒出一幅气韵生动的人物剪影.全书所写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加上刘孝标注涉及的达一千五百余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广泛反映了以魏晋士族文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活层面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关于《世说新语》人物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审美特征,宗白华先生有一段精到的分析:"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产生于南朝刘宋时代,它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是最为成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鲜明地体现了志人小说的本质特点,所以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所谓志人小说是指那些专门记录社会人物的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实质上它是笔记文学的一个门类,是一种笔记体裁。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 ,人生无常 ,儒学衰微 ,玄风大盛 ,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引发了魏晋士人对人生的思考 ,促成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从《世说新语》所载材料可以看出 ,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主要表现为确立自我意识 ,肯定自我存在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追求精神自由 ,完善自我理想。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注重人生的个体价值 ,忽视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一种畸形的、利弊并存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隋志》著录《搜神记》于史部杂传类,而把《世说新语》著录于子部小说类,这反映《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小”与“说”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所谓“小”,一是体制小,言其篇幅短小,且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言其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而“说”,是就全书的内容与性质而言,言其重点在记魏晋士人的琐事名言。这些特点使之正契合中国早期对小说的认识———“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街谈巷语”。《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小说类,反映在唐代至少到《隋志》成书之时,人们还是秉承着传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6-20
从《世说新语》可以看出,魏晋士人高扬人的自我价值,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追求人的诗意地栖居,表现出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生态智慧和审美情怀,与当今生态学者大力提倡的生态人本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整体观有诸多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我国小说萌芽阶段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轶事小说,从其所写魏晋名士言行的特定内容和创作旨趣、审美追求看,则表现出玄韵、简约、谐趣的审美特征。玄韵是名士清谈所表现出来的清逸、爽朗、放旷的才情风韵;简约是指记事写人语言简洁洗练,言约旨远;谐趣是记事写人语言诙谐风趣,富有审美意味。《世说新语》这些审美特征,是它超越同时代世说体作品,能在后世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必备之书并为诸家所仿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魏晋六朝,志人小说风行一时。涌现出的作品,如邯郸淳的《笑林》、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葛洪的《西京杂记》、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皆属此类。由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无疑堪称个中翘楚。该书拔新领异,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越了同类题材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充分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性风采,即以"我"为本的高自标置与以"真"为贵的我行我素。虽然这被钱穆、余英时、李泽厚等看作"个体之自觉"或"人的觉醒",但其实际上亦有限度且不宜夸大。回到古代士人"个体"存在及演变的历史时空,通过与汉代及以前和唐代及以后的士人对比可知:魏晋士人拥有一定的个体或自我意识,但尚未达到真正的"人的觉醒";他们的"个性"言行及生活态度,无法掩饰其"非个性化"的存在真相。总的来说,魏晋士人的个性张扬具有推动审美文化实践和开拓新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起“魏晋风度”,人们往往将之理解为风流潇洒,放达不拘,任性而为,完全是人性解放乐观的一面。其实,“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和双重的,它有其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背景,有其深层的人性内容。我以为,它是魏晋名士矛盾人格与分裂人格的集中概括。南朝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实录。本文即想通过《世说新语》所反映的士族名流生活、思想、情趣诸多方面的内容,对魏晋时期(主要是两晋)名士之人格作一探讨,以此揭示“魏晋风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鲁统彦 《东岳论丛》2001,22(1):128-132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世说新语》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 ,所载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所载事迹也是根据有关史迹和旧闻纂集、提炼而成的 ,在某些方面 ,它补充了正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王慧刚 《船山学刊》2011,(2):129-132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既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大量的历史故实和人物言行细节描写,使本书具有了相当突出的历史实录品格。更重要的是,本书对魏晋时期社会生活本真状态的再现,以及对士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掘发,是以政治史、制度史为中心内容的纯粹史学著作所替代不了的。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7,(2)
作为传统士人人格生成、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盛唐文士独特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魏晋六朝以来名士风度的延续渊源密切。杜甫脱略狂简的个性以及嗜酒、善谑、幽栖等种种行为作派即与魏晋名士尤其是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名士有着直接的渊源。其《饮中八仙歌》是盛唐文士受魏晋名士风度影响的一个最集中体现。"八仙"的个性、风貌特征以及嗜酒、高谈、傲视王侯等种种行为方式也以魏晋名士以及《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但其中的"狂"态又是典型盛唐式的。它的创作与此期涌现出的一批极具名士风度同时又是新进士群体主要干谒对象的朝臣人物有着直接关系,置身风气之中的杜甫敏锐地捕捉并以其生花妙笔记录下了这一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说:“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世说新语》是褒尚清谈的,它记述了魏晋特别是东晋以来清谈的盛况。一清谈,严格说来是由魏正始年间兴起的。在此以前追溯到汉代,清谈通常称作清议,即臧否人物兼及议论政治。清议与察举制度有关,朝廷由察举取士,而仕途又为豪宗强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兰州学刊》2015,(2):38-45
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李贽的思想及性格与魏晋风度一脉相承而又同中有异。李贽一生酷嗜《世说新语》,并曾做过评点,其晚年编撰的《初潭集》一书,又采录《世说新语》近800条,其中180余条有评点。然李贽却称《初潭集》为"儒书",无论体例还是思想旨趣,均与其他"世说体"小说不同,反映了晚年李贽虽然行止狂狷,本质上仍是一心系孔门的儒家士人。《初潭集》在《世说》研究史乃至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无疑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