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要做到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依据,不失时机地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次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来源于: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要求天然地体现着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本质地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就是不断与时俱进、做好先进生产力忠实代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地发挥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的基础。我国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阶段性。我国现代先进生产力的这一特点与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主体力量先进部队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党必然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向新世纪,我们党坚定地站到先进生产力的前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好了党在新世纪"如何代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最突出的一点是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直接同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相联系 ;其唯物史观的内在蕴涵和价值导向就是让全党同志树立一个崇高的理念 ,给生产力以至上的地位。立足于现实生产力水平 ,追求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性质 ,从而推动生产力状况得以持续的良性的运行和发展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事关社会发展中一切实践主体的历史正当性 ,决定一切阶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并使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结合 ,因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在中国社会继续全方位地推进以生产力为中心的思想变革 ,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党的路线、纲领及社会主义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新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则与"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物质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精辟论断,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任务作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概括,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其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因而也是先进生产力代表者,更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的有机统一.它所客观固有的这一内在本质,既决定了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并举、并重,又决定了培育、提高先进主体生产力,必须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和才能与自然科学素质和才能的并举、并重.只有同时坚持这两个并举、并重,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始终履行的“重要职责”和"第一要务”,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0.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关于我们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还在于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不仅把经济、政治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而且把文化直接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把文化问题也看成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根本任务的大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新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根据1985—2007年的数据对东北三省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和进出口等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计量模型。目的是分析各种因素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第三产业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投资需求扩张,也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的同时,要加紧制定和采用有效的经济安全保障战略,其中包括经济增长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保护民族工业并适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建立有效的金融防范机制,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经贸合作等,以趋利避害,谋取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展馆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划和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军事伦理学为指导,依据古今历史信息共振原则,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这一优秀军事道德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伦理精神就是军事奉献精神,并形成了以此精神为核心的一系列主体伦理意识尚武、精武精神,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贞崇高的军人气节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及较完备的武德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媒体的"中国英语"现象,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在其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之下的一种主动的话语选择。借助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中国英语"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并传播着中国的语言文化形态,并对英语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能力、开放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明显低于东部,西部地区能力结构均衡性明显弱于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FDI聚集弱,制度供给不均衡,地方政府过度竞争,政府的科技投入、教育资源供给是西部能力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力建设是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西部的能力建设重点是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增加西部制度供给、加大西部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其间中德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辛亥革命大大冲击了德国的侵华权益,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德关系走向稳定与互利,而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又促使中德关系最终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19.
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各股政治势力纷纷调整政策,两大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开始捐弃前嫌,一改敌视的态度,寻求对话与合作,使抗日救亡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特别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不少论者在论述时往往两者不分或相互取代。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或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