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口转变的环境意义 人口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口再生产适应于环境再生产的结果。与一定阶段的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人口再生产具有一定类型,而人口转变则是人口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从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的转变。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转变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环境承载能力提高,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人口增长。然而过快过多的人口增长往往导致人口生产力超过环境生产力,出现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改善环境和控制人口创造出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新平衡。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口问题和经济问题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经济状况决定人口状况,而人口状况又反作用于经济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经济问题决定人口问题,而不是相反。研究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必须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并把它们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考察,而决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单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或主观精神的(道德的)因素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人口增长的数量限度问题,是相对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而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曾谈到人口状况与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的两种情形: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一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历史进程,最明显地证实  相似文献   

4.
<正> 读关于两种生产的几个问题阅读了曹明国同志《关于两种生产的几个问题》一文,我有如下三点感想。(一) 该文提出了关于两种生产的关系问题,即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提出了“在两种生产的关系中,人口生产是主导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这完全是正确的。有的同志认为,人口规律和人口问题,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不承认上述观点,截然相反地提出“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论点,无疑是错误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决定生产方式的根本因素。而生产力又可分为两种要素:作为劳动者的人的要素,和作为生产工具的物的要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的体现,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乃至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发达。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人口类型和发展水平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再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总的来看,这种变化是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型向现代型方向进展的。当前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 这里所说的人口结构,不是泛指人口的各种构成,是指人口社会构成中的从业结构。如所周知,人口结构反映经济面貌和生产水平。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样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面貌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的(包括由他们抚养而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全部人口。按照我国的习惯说法,是指不吃商品粮的全部农村人口。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三十年来,各国农业人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可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问世的《人口问题与理论》论文集刊载郭申阳论述人口生产模式及其决定因素的论文。论文写道,决定人口生产模式的主要要素有三个。一是经济要素。人作为消费者,必须到物质资料的生产中谋取生活资料,人作为劳动力的源泉,决定物质生产的发展,所谓经济的决定因素,就是指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封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力资源就是智力资源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开发自然资源,必须依靠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只是人口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有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如果人口的增长高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么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参加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而所有的人,不管有无劳动能力,是否与生产资料相结合,都是产品的消费者。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口的发展必须与  相似文献   

10.
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吴景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小平同志在全党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重新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小平同志对...  相似文献   

11.
书讯     
《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集体编著的《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一书,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在我国典型农村地区组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研究报告。它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与规律,被选中的调查点既含已经富裕起来的苏南地区、亦有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北方乡村、还有正在摆脱贫困中的华中山区,它们虽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层次,但在长期控制人口的过程中,已孕育起一种新的婚育文化,为我国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口、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环境负荷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理论,实证研究我国能源消费和人口、经济、技术三大人文因素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拟合能源消费与它们之间的短期调整过程,测算出在短期它们各自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份额,并从生产节能、生活节能以及控制人口增长三个方面提出节能降耗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人口转变理论及两类国家的一般历程 通常所说的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生产力革命是这次人口转变的前提和物质基础。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各主要西方国家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即工业革命),使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  相似文献   

14.
<正>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不是适合一切社会形态的人口规律?《人口学刊》1981年第3期发表了质疑文章,我们愿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地探讨,作为它的续篇,以求教于人口学界的同志们。(一) 我们认为,把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作为共有人口规律,以及对其表现形式的表述,只是表明了人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能作为共有人口规律的内容。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构成社会生产力。它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所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不过是作为生产力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这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作为基本国策,它要求在抓好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这几个战略重点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好人口这一极为重要的问题。现就计划生育之所以是基本国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经济建设必须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和人口发展相适应,这是两种生产的客观要求,违反这一要求,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因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矛盾运动中,物质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机器大生产的出现,科学技术的飞跃,使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大小,标志着它的生产力水平。因为,在近代,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在逐步变为科学劳动,社会劳动进一步智力化,教育从一次性教育变为终身教育。一个劳动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才能有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任何地区生产力布局特点的形成,都受该地区具体条件的制约.一是数量的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正常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把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充分地吸收到社会生产中来,同时让生产更好地为全体人口服务。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劳动人口是构成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一方面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又是生产服务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消  相似文献   

18.
<正> 人类蕃衍后代,是通过生育行为进行的。人口生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因此,人们的生育行为虽然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但却要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所制约。社会诸因素无不影响人口的生育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口过程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人们的生育行为也必然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人口再生产、对人们的生育观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  相似文献   

19.
<正> 10亿人口、8亿农民,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人口比重大,是经济不发达的集中表现。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一、农业人口战略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已消费,生产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靠手工操作,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也很陈旧。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