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为现实应对数字传媒的严峻挑战和长远缓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纸媒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尽管如此,面对中国纸媒对云技术的热捧,本文力图从“受众定位”、“选择概率”、“盈利模式”以及“双向转型”四个方面,对纸媒转型的云技术热提出了冷思考.  相似文献   

4.
信息爆炸与技术更新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人们认知、建构世界的方式,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人们的时空观念。据统计,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59亿(1),伴随技术革命而兴盛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与微博、微信等SNS社交网络更进一步地拓展了信息受众的主动权与参与权。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深度融合,新型传播形态、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网络用户活跃积极主动,“全媒  相似文献   

5.
[摘要]以传播学专业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在对关键词进行一定程度人工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探索国内传播学新媒体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国内传播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五个方面:危机传播与舆论监督、媒介形态与数字技术、社会媒体与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及其转型、媒介使用及受众分析。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罗杰和约瑟夫所谓媒介研究四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今后对新媒体的研究应该在媒介自身和受众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数据即共享,建立在群体理性和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共享价值观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伦理精神。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的主要伦理效应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破除因信息壁垒阻隔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共享流转和价值转化。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面临着信息的高成本获取与低成本共享之间的矛盾、共享数据被污染的潜在风险,以及信息共享行为强化了媒介的“反向驯化”、“数据鸿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平等挑战。践行共享价值观,需要把握信息获取者与共享者之间的权利“平衡点”,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以确保信息的科学和准确;充分挖掘智能技术在信息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以避免数据“过娱乐化”陷阱;注重共享的广泛性与公平性,以促进信息与数据负责任、有价值的共享。  相似文献   

7.
将框架型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的解读。探讨了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框架媒介的定位、属性及核心功能,表明了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传播载体所体现出的“分众传播”的延伸建构;重点分析了框架媒介“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即两者均体现出了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解读了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即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类型化思路,对植入式广告记忆的知觉及启动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依据信息加工水平以及知觉流畅性标准,隐性广告有与主要情节信息相关和无关两类。第一种情形(主要情节无关信息在知觉流畅性范围内曝光)下,主要完成无意识知觉并形成内隐记忆,需要相关线索予以启动;第二种情形(主要情节无关信息超过知觉流畅性范围的过度曝光)和第三种情形(主要情节相关信息)下,最终形成外显记忆,启动时无需线索。梳理影响植入式广告记忆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信息类型、隐性程度、媒介选择三个广告变量,以及卷入度、经验两个受众变量。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动力学的视角,应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可以对受众接受信息并参与信息生成的机制,实现信息在具有层级特征的受众群中进行大规模的动力系统和传播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媒介信息传播在受众中进行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次级互动模式,并且给出利用次级互动模式构建媒介受众链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11.
虚拟民族志的兴起,是在媒介转向、新冠疫情等影响下的方法论调试。在“研究者—生产者—媒介—受众—文化传统”这一行动者网络中,虚拟民族志的操作论纲及其伦理关系可归结为:文化传统的“隐性在场”“本真性”在受众与生产者、受众与研究者间形成了田野伦理的博弈张力;“相对真实”与适宜的“情感浓度”是虚拟民族志的使用效度;虚拟民族志与线下田野作业并非是替代与被替代、主流与边缘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神话主义研究民间传统的创编现场、受众对碎片化民间传统的立场与内化程度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评价理论把语言表达分为态度、介入、分级三个子系统。媒介素养的四种信息形式正好分别对应了评价理论子系统“态度”范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范畴、媒介代理人、媒介受众可以从“介入”子系统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对应支持;“分级”系统贯穿于整个媒介信息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因此,通过对体现态度、介入和分级的语言资源的分析,可以使读者增强敏感度,更好地把握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PX项目这个颇具争议的风险事件曾接连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交媒体在整个风险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从社交媒体使用的角度建构了受众对PX项目风险感知模型。研究发现:(1)在选择性机制影响下,受众选择性关注注意理解的信息类型是社交媒体的媒介接触程度与信息满足度对风险感知影响中的调节变量。(2)当受众选择缓解风险信息时,媒介接触程度与信息满足度均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同时通过媒介信任度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风险感知。(3)当受众选择风险相关信息时,媒介接触程度正向影响风险感知,而信息满足度除了直接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外,还通过媒介信任度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风险感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和传输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技术、经济和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它能给用户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法律属性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同时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法律属性,前者是其主体法律属性,后者是其从属法律属性。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更加复杂的法律属性,导致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传播还是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法》《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完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媒介生态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开放的、动态的、平衡的预警系统。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二级生产者(媒介)、三级生产者(营销)、消费者(受众)和分解者(回收、利用者)等。媒介生态的机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两部分。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主要从媒介生态系统规划、媒介生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入手,依循合理的规划步骤,秉承整体互动、不偏不倚、平衡循环的路线,通过一定的社会革新和人类干预,争取形成媒介系统的“循环式食物链”和“绿色生态链”。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有两个趋向:一是着眼于媒介本身的研究;二是关注从受众角度进行的研究。由此引发媒介公信力研究的五个主要范畴,即媒体公信力状况调查、新闻业表现、受众个体特征差异、人际交流影响以及受众参与程度。通过对具体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范式的阐释,可以反思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的利弊得失,使中国传媒公信力研究在方法上、理论上有更加深入的探求。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接受主体的媒介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看似繁荣的后媒体时代,却面临着空前的尴尬。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无所适从,信息真假混淆与受众的是非难辨,唯利是图的利润目的和大众狂欢的盲目追求,导致受众的迷惘与失望。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媒介的表象与本质、功能与人格有充分的认识,并需要不断提高媒介与受众理性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提出媒介面具的观念,并对两者的相似性、存在的合理性和消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媒介和受众的认知拓展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并从媒介人格的层面使媒介和受众客观认识媒介的本质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融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人们对其的界定是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实现共享,并与受众需求之间形成互动.  相似文献   

19.
算法推荐技术作为大数据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解决信息过载、实现资源高效分配的效用,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风险困局。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延伸了“全景式监狱”、升格着“沉默的螺旋”现象,并加剧了社会的“娱乐泛化”,造成情感诉求优先的“后真相”出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算法技术“驾凌”于人之上,造成受众认知的狭窄性、思想的偏激性,禁锢意识的自主性并消解着社会的整合性,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乏力、认同窄化、主导失权、凝聚力弱化的困局。纾解困局要推进技术建构与意识形态引领的并驾齐驱,通过技术优化、制度规制、多维把关、素养提升四个途径,实现全社会的多方协动,以道驭技“驾驭”算法,以此推动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共进。  相似文献   

20.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运用能力及媒介参与能力,进而对农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的模式欠理想;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有待增强;农村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是人际传播渠道;新的认知需求未能在农村受众中有效产生;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农村受众的日常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较多,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