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研究现状,从其历史来源及发展、语气意义、句法分布、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重叠式名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表达方式。其主观称谓特征体现在重叠表小称、特称、爱称、口称、总称等;主观语义特征体现在重叠表状态、形象、区别、功用等;主观语法特征体现在重叠具有成词、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从主观性的强弱来看,三者的顺序依次为:称谓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4.
动词体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文章以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基于Li&Thompson(1981)描写的汉语体系统理论框架,使用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小说中动词体的言者主观性。研究表明完成体、经历体体现了说话人"现在"的主观视角;持续体体现了说话人从"现在"观察事件内部的主观视角;有限体不仅体现说话人"现在"的主观视角,而且还带有言者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5.
词的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同是词义内容的构成部分,各具特质、功能、形成机制以及在词义系统中的地位。人们通常认为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是主和辅的关系,但是具体考察不同词类、不同词义类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突显程度、不同亲疏程度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分布。不仅如此,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及其关系所对应的语言功能也体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目前在学术界兴起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而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并因其独特的体验方式常成为政治家们的最佳选择。论文对克林顿总统的就职演说中使用的政治隐喻的主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隐喻对表达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和认识等几个方面加深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语气词吗和么具有渊源关系,但二者的语用功能并不完全重叠。吗在清代得到广泛运用,与么并存,彼此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文章通过对京话小说《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相关用例的计量统计,描述了么吗在二书中的分布情况,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揭示了么吗的语用特点及兴替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谓语句具有描写意义。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谓语句既可以描绘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描述人物的情态  相似文献   

9.
语气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论语》中也大量出现语气词,其中语气词的复用在语气词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将《论语》中语气词的复用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唐代近体诗中语气词用得很少,而且所用的少量语气词主要来自上古。辛稼轩词中语气词运用较普遍,具有语气词数量(个数和次数)大、新兴的口语语气词多、常用衬字表语气间歇、将上古部分语气词予以通俗化的运用等特点,这一般地反映了宋词和唐代近体诗语言运用的一些差异,与宋词、唐代近体诗在格律、体裁上的差异以及诗句整齐、词句参差错落的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人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末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围城》中的隐喻为例探讨隐喻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必然具有主观性。隐喻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有大量的语气词存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气词是"也".其使用类型多样而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文句的分析,探讨<论语>语气词"也"的使用特色,并进而了解语气词"也"在上古汉语时期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了主体的历史流变,从自然主义哲学——主体的蕴含到罗马时代——主体的凸显、认识论转向——主体的确立、先验主体——主体功能化、主体间性——主体回归生活世界,以及后现代对主体的讨论,指出在特定的时空中主体流变总是表征深刻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主体具有实体和功能二重性,是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因而,主体是属于物质的一类,是“能动的物质”,对“人化自然”具有本体论意义;把主体纳入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活动,欣赏者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因而,音乐审美主体对音乐审美客体的偏好也迥然各异。本文从音乐审美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出发,探讨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偏好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与名物类和动作行为类词语比较,"外形"类词语的发展变化不太容易被人们捕捉到."外形"范畴涉及特征和空间两个认知域,概念的划分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场的历时演变尤应值得关注.通过对<国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外形"类词汇的量化分析,现代汉语"外形"类词汇百年来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外形"类词汇内部各个子场的构成比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词汇场是个不断调整自我达到平衡的动态系统,词语意义系统在时间的纵坐标上变化很大,其中单音节词的意义和词性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语言的主观性是话语表述者在话语行为中对自我的表达。动词的体是对某种情状内部时间构成的各种不同的透视,是实现主观意识的一种语法范畴,话语交际中,动词的体态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反映说话人对所表述的事件的立场观点和语气口吻。本文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思.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该小说话语中体的选择和运用如何反映说话人视角的主观性,并藉此说明:就叙事语篇而言,体的恰当运用不单是叙述的辅助,还是一种方法,一种表达言者意义,即话语主观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主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特点.无锡科技主体近年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结合无锡科技主体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