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世界性文化”的日益凸显,在人文科学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逐渐显示出其现代意义。该学科帮助本国、本民族、本地域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强化对并质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给予正确反恩。在该学术视野下,对于蒙古族传统自在文化与欧洲若干具有游牧文化基因的民族文化类型做跨文化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揭示东西方游牧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文化人格的不同历史走向。客观而科学地认知本民族特征是超越民族虚妄或自卑的前提,而民族特征的认知必须是在民族比较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的民族尊严也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清醒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性文化"的日益凸显,在人文科学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逐渐显示出其现代意义。该学科帮助本国、本民族、本地域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强化对异质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给予正确反思。在该学术视野下,对于蒙古族传统自在文化与欧洲若干具有游牧文化基因的民族文化类型做跨文化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揭示东西方游牧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文化人格的不同历史走向。客观而科学地认知本民族特征是超越民族虚妄或自卑的前提,而民族特征的认知必须是在民族比较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的民族尊严也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清醒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比较主义诸学科如比较文学、比较法学等实际上代表着学术思维方式变革,其思维与逻辑的源流是古代比较思维与辩证逻辑,以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关系为研究本位。19世纪比较文学等的产生即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的文化文学相互砥砺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已经预示着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教育和其它跨文化学科一样,面临着多元化和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带来的理念进行的潜在危机,为比较教育研究建设一个良性互动、切实有效的内部环境,成为该学科的紧迫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阐释及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说明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自足的方法论内涵和开放的姿态与其它研究方法互为补充互为参照,共同推进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探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和人格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根据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策略,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表现出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显著差异;因此修订西方的人格量表需要首先探索其量表结构,并增加新的项目。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源于对行为的解释及对行为归类的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重视跨文化比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不仅仅是对三大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它更侧重于不同文明背景下逻辑与文化、逻辑与哲学、逻辑与社会和自然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和可比性。这种跨越性的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这一根本属性为构建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传统复兴议题提出如下两点质疑: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不同造成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双重视角,主体不同,视角迥异,因而对传统因素的价值评估也不同;二当前流行的“传统-现代”二元理论模式本质上只是现代性普遍主义的产物,它导致对传统的功能性解释从而无法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复兴不应该仅仅从功能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应置入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融 合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修正的历史境遇中加以检视。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发端于60年代特定的学科、历史、社会和方法背景中,是政治学领域的创举;政治文化意指专门化的政治导向,即对政治体系及其各个方面的态度和自我在这个体系中的角色的态度;政治文化的研究架设了宏观政治体系和微观行为现象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深入探讨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帮助政治和文化的跨国比较;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进行政治文化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是因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在理论立场、方法范式、发展向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深入推进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须超越自我与他者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以我为主、以人度人、人我互动的理论立场,在合理保持主体性自觉的前提下,做到“真实认识他者与认识他者真实”的统一,探寻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之道;吸收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探索以描述性比较为基础、以分析性比较为中介、以解释性比较为目标的方法范式;更加聚焦“因果解释”这个突出难题,遵循有限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综合推进横纵两个方向上的因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 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及其他社会行为的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由于只有比较才能鉴别, 分清良莠,也由于政治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 更具有联系性——它源于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或全球的共生互动, 因而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研究, 既可反对排外主义, 又可抵制全盘西化论; 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共同要求的因素, 亦可抛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方面,特别是坚决摒弃所谓的 “西方文明优越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异国形象研究在欧美比较文学领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 6 0年代中期的争论和当时已经兴起的外部研究及其后来文化政治研究的普及 ,欧洲和美国在其后的形象研究领域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子。法国人在吸收新理论中一直强调建立独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 ,而美国人更乐于在不同的领域内继续其早已开始的形象研究。然而 ,两地研究的目的似更趋同于从多学科角度探索形象建构过程 ,而非单纯地强调国家之间的影响或者不同学科各自的追求 ,多了一些寻求文化渊源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2.
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是二十世纪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该原则来自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比较法的学术传统借用了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原则,但却从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导致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主要体现在缺少对功能概念的界定,未能提出一套观察功能的方法,过分关注相似性,忽视了文化语境以及对功能等值物进行评价时缺少合理的标准。功能主义原则应克服上述问题,并为之进行重构,方能找到出路,继续发挥其在比较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干谒活动为中心来研究南宋文人群体,是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在方法论上属于文化学的研究范畴.系统研究南宋文人的干谒活动及其干谒心态,研究南宋士大夫在特定生活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特征,对于认识和考察宋人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历史面貌,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于拓展宋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和推动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笔者试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整体研究、分类研究、分段考察、比较研究、诗史互证、知人论世等研究方法,在南宋文人干谒与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力图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还原南宋文学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受到轻视。然而,它一直在反思中前进,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引入了问题意识,引入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维系着本学科的身份与根本,它过去是,今天与未来也应是本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近十几年来,中西方学者对礼貌言语行为之对比分析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文章从礼貌研究的观点入手,回顾了与礼貌概念上中西方的差异和冲突有关的研究,并探讨了对于礼貌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卧底侦查概念的准确界定有利于明确卧底侦查行为性质,划定卧底侦查的边界,从而实现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人权保障之诉讼目的.英美与大陆法系各国大都在广义与狭义分类的基础上界定卧底侦查概念.我国学者多认为卧底侦查宜采用狭义概念,但因其概念所强调要素的不同又区分为诸如“隐瞒程度要素”、“时间要素”、“潜入要素”、“审判证据要素”等不同的卧底侦查概念.在对国外卧底侦查概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目的分析法,逐一分析我国卧底侦查的传统概念.传统概念吸收了过多的卧底侦查形式要素,遗漏了诸如欺骗、性质、规范目的等能够反映卧底侦查内涵的实质要素.从规范卧底侦查目的出发,卧底侦查概念宜包含启动原因、侦查属性及规范目的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专门而精深的人文思想学问,易卜生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不仅参与着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嬗变、社会发展、文化转型和思想论争,而且与国际学界不断对话,相互参照。《易卜生书信演讲集》这一译本及其长篇序言,在版本选择、目录编辑、史料发掘和文论补充四个方面体现出不可忽视的学术眼光,体现出译者的严谨学风、精准眼光、审美发现与学术判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意义与理论功能,折射出易卜生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传播和研究面向。以学术眼光译介易卜生的私人书信和公开演讲,对于当代中国易卜生传播研究、戏剧创作与研究面向,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和丰富的启示意义。由此,该书不仅提供了一种走进易卜生世界的鲜活资料和切入视角,而且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如何在国际视野和民族资源的双重视野与审美现代性的学术谱系中,在诗学研究、比较研究和科际研究等面向中拓展易卜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与国际易卜生研究互照互应,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