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道以茶为载体,以道为内核,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茶道与茶性是一致和贯通的,茶性具有“净、静、敬”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茶道的内涵。同时,中国茶道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濡养的结果,中国茶道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都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道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达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因此,它包含了儒释道等多种属性元素。中国茶道的基本理念——闲、隐、乐——正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活化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茶人提出的茶道四境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某些社会病纠偏,为普通中国人提供生活中的信仰依托。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的最基本的表述,是其“玄览”观和无为精神的理论基点。本文试图从西方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出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做尝试性解读,探讨其常道与非常道、道与名、道的状态之间和特征之间的解构性,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学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文化。陆羽及其《茶经》开创与发展了中国的茶文化 ,苏州是中国茶艺的发祥地 ,自唐迄清代茶道名家辈出 ,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子《道德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文章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阐明了斯坦贝克与《道德经》的事实联系。在此基础上以《罐头厂街》为例深入分析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智慧在斯坦贝克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指出《道德经》有力地参与了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为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相似文献   

6.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存在着理性相通之处,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是对今天的统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得道”思想同样能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国外认识老子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英国汉学家为《道德经》的英译和西方的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基督教思想本位的思维定势,他们的译作具有明显的基督教化倾向,从而造成了译本的文化失真。以湛约翰、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为例,介绍他们译本的刊布历史,并从译者的身份目的和翻译策略对他们译本的基督教化倾向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对《道德经》的重译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德经》,当下学界的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展开。这种解读方式虽言之成理,但因脱离了相应的人文情境,并没有切合老子本意。形象思维是传统文化基本的思维模式,取象言事为古圣先贤阐明见地的常规方式,《道德经》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显明,“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其中的典型。以此为中心,通过文辞考辨与文化情境探析,结合文化地理学的具体观照,“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仅是老子无为思想境界的真诚表诠,更是老子所处时空的基本生活方式。以此为鉴,在落实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但要合乎文化情理,而且要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老子的智慧》以其精炼与忠实久传不衰。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点为依据,系统分析了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写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汉族古代有着无与伦比智睿的学者。老子的学术思想,以及流传至今、基本上保留着老子主要思想的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是汉族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老子》一书早在中国唐代时,已被译成梵文传到国外,今天世界上仍有日文、英文等译本在各地广泛地传播着。所以说,老子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汉族古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许多给人类创造文化财富的杰出人物莫不与图书馆有关.如老子,他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两千五百多年后仍被当代中国思想界推崇为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文献,他本人被奉为道家的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不能说与他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百国之书”无关.而“守藏室”则是古代的图书馆.孔子,这位被国人视为中华民族人格的象征的人物,当时不能见用于时政,于是搜集了周、鲁、宋、把等国文献,整理了一套《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播起到了伟大的作用.孔子并…  相似文献   

13.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倾倒了众多中外学者。关干《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以认定:它也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又认为:道存在于夭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  相似文献   

15.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紹鴎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并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間"、"天井"、"畳"的布置,到"懐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其精神内涵,即和、敬、清、寂,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老子热”使老子的《道德经》受到世人瞩目,被国内外译者竞相传译。各译者对“道”和“名”的翻译差异较大。“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内涵。“名”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rthurWaley、D.C.Lau、VictorH.Mair三个译本将《道德经》首章中的“名”英译为name,未能完整贴切地体现出“名”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名”译为name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涩味"或"苦涩味"是古代中国人所发现、所品赏的纯然的茶味,并最早把茶与养生、与佛教禅宗的修行、与诗词绘画陶瓷等艺术样式结合起来,为茶道美学提供了几乎全部的艺术与审美体验,包括茶的味觉、视觉等,并赋予苦涩味以精神性与美学价值,由此初步奠定了茶道美学的基础。茶及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之后,日本人对中国的茶之苦涩味进一步加以确认与接受,并把"涩味"作为茶人的人格境界、作为茶器的美学尺度。到了现代,中国的周作人,日本的冈仓天心、柳宗悦等,又对苦涩味加以文学、美学上的阐释与阐发,最终形成了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基于茶道的"涩味"美学。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的翻译从16世纪开始,已经历了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基督教传播、融合中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