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技术观认为,技术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麦克卢汉认为,这种技术观遮蔽了技术的本质特征。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思想,认为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远远大于技术所负载、传递给人们的具体信息内容;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并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即电子技术将被拼音字母和印刷术所分割的世界“重新部落化”,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人与技术的真实关系,拓展了技术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人类开始被置于由媒介技术扩张所催生的文化情境,也即后人类语境之中。麦克卢汉的媒介对人的重构,基特勒的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还有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药性的相关探究,集中指向后人类语境中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斯蒂格勒等人的相关思考,启发并推动着我们在一种人与物、人性与物性的亲密纠缠、同志式平等、共生共成关系图景中,去重新勾勒新世纪文艺美学的媒介范式。  相似文献   

3.
就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承诺来说 ,始终关注着人的存在意义。但与以往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哲学不同 ,马克思社会批判哲学的道义性是付诸“改变世界”功用性价值诉求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本文试就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在虚实共生的知识和感觉时代,感官的平衡、互动和延伸在麦克卢汉的指引下与数字化生存共舞,听觉或者听觉文化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维度。听觉的延伸、声音的同步性和整体场等特征,不仅演绎着麦克卢汉的传播观,而且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不断被印证和实践,成为跨时空的指引和对未来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人类感知和确立外部世界的途径主要依赖生理的条件获取“形象”,在哲学上,肉身感官形象和艺术创造形象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视觉的“眼见为实”表明了眼睛的具象性——空间的具象性,听觉的“耳听为虚”,表明了耳朵的抽象性——时间的抽象性。这是人类最特有的生理/文化现象。基于人的生理构造的艺术抽象,声音能够先于视觉走向“抽象”的生理/文化的基本条件,体现了耳朵感官基础上的声音抽象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声音的抽象也就是对时间的抽象。这是音乐之所以抽象的时间逻辑,也是建立在视听生理基础上的抽象维度。人类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人类的文化行为决定了人的精神行为。人的视听感官的矛盾决定了人类在抽象、抽象思维和抽象艺术上的对立与统一。人类抽象意识、抽象概念和抽象艺术的存在使自身摆脱了一般生命的限度,进入了一个智慧生命的阶段。从人类听觉艺术抽象化的发展来看,追寻时间的抽象意义一直是抽象艺术的绝对维度,因此,我们可以研判,视觉艺术的抽象化发生与发展也一定是建立在空间维度上的时间意义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始终在邓小平一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说:”人类以及一般地说来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是作为自身即是一目的而存在着,并不仅仅作为由这个或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一个手段而存在着。在他所有的行为中,无论这些行为是指向他自身还是其他理性存在者,他都必须总是同时被认为是一个目的。“[1]85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先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得出的人学思想——社会历史演进的终极意义,就是促进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审美文化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当代成为迫切的要求 ;审美文化结合传统的艺术审美与当代的技术审美 ,探索技术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新关系 ,这种积极的探索对人类的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人类产生以后,进化并没有终结,人类自身仍然处于一种特殊的进化过程中,即人的新进化.人的新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外进化;二是体内进化.人的体外进化主要标志是四肢在体外延伸、人的大脑功能在体外延伸、人的感官在体外延伸.人的体内进化主要标志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即道德能力的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演变、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人的新进化背景下,高校实行主体性教育,使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成 《东方论坛》2020,(2):68-77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代表媒介生态学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命题,突出了技术的能动性/结构作用,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硬性决定论、软性决定论、控制论和技术现象学。以直面技术本身的现象学,来处理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之技术现象学取径,是一种值得媒介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媒介研究需要把媒介本身拉回到媒介研究的中心焦点,以媒介形式、历史性、文化嵌入以及具身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撬开“媒介黑盒子”。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把新媒体、文学书写、文学人类学三者在题目中并列,乃旨在寻求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文学生产机制”来进行探讨。麦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是决定于经济基础,也不是决定于上层建筑,而是决定于传播技术即媒介。与他的传播史观相配合,麦克卢汉提出了独特的社会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麦克卢汉是上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被誉为电子时代的"先知"。1964年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提出的诸多概念引起了爆炸式效应,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热媒介"等。"内爆"是麦克卢汉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自己所审视的新的媒介时代对人的生存境遇所产生影响的描述。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在其媒介分析理论中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这一概念,但是两位思想家对这一概念在社会影响上的研究指向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现实中的人,产生了“数字孪生人”的概念。现实人映射出孪生人,孪生人是现实人的镜像。数字孪生人满足人的解放需求:数字孪生人的现实性,完成从现实人到孪生人的精准映射,使得现实人的解放有了“参照物”;数字孪生人的反思性,力促孪生人与现实人的虚实融合,不断启发现实人的“自我发问”;数字孪生人的生成性,使得孪生人与现实人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同生共长。数字孪生人的呈现提供了人的解放条件:“身体的解放”表现为身体“去遮”和身体“修复增强”需要数字孪生人;“心脑的解放”表现为“心灵的解放”和“意识的解放”需要数字孪生人;“边界的解放”表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拓展需要数字孪生人。数字孪生人的赋能提供人的解放路径:解蔽自我需要认识与解蔽外在的自我;改造自我需要指引、体验和梦想自己解放;创造自我需要时间永生解放和空间无限解放。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角色。全球化是人类社会长期文化进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时,它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全球化作为一个时而渐进、时而加速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人类在地球表层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空间扩张的趋势。这种扩张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深刻地表现为人作为一个物种,与包括非人类生命在内的各种自然存在物之间形成的一种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深刻地表现为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文化之间形成的一种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达尔文式的竞争关系。人类在空间上的扩张以及造成的各种关系的紧张程度,是由人的扩张的意愿和扩张的手段所共同决定的。科学技术作为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基础性的子系统,是实现这种扩张,同时也是应对这种扩张的唯一重要的工具性手段,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则从根本上影响着这种扩张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对一个特定的文化而言,没有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就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文化间的竞争中实现良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包含劳动、社会性、意识、自由等方面,是“四位一体”。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为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预设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性;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得以彰显。同时,历史进步趋势与个体本质之间存在着背离现象。人的本质的承担者是整体人类社会,只有通过超越异化,变革社会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历史进步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他的这些见解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及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其人的解放观念也经历了从人本主义的激进的思想话语到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话语的逻辑转换过程。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是怎样拓展人的解放理论视域,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拓展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