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哈尔(Pe—har)是藏族宗教神灵体系中一位非常有名的护法神的名字。藏文中最常见的写为Pe-har,但个别情况下也写成Dpe-har、Dpe-dkar、Be-har、Be-kar、Bi-har、Pe—kar.Pe—ha—ra、Dpe--ha—ra等。①[二四]这位神灵还有其他一些名字:如护法神大王、大护法业主、财主大王、众男人之战神、三面伟男。根据藏文木刻本文献《白王垛六垛竖立法》记述,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黑龙江的中下游。他们与世居我国东北到西北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曾崇信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萨满”(巫师)是人与神灵之间的中介,并能凭借神力医病驱鬼、占卜吉凶。大至军事政治行动、渔猎生产,小至生活起居、出行动土,都要请神灵抉择和护佑。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间祸福,渔猎丰欠,都是各种神灵“意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人腊月二十九要关门“过赶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要过小年了,土王在宫殿里闷闷不乐,连他最宠爱的“小妈(即小老婆)找他亲热,也打不起精神来。大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提醒他说:“大王既觉没味何不请你的好朋友进宫来下棋解闷?”一句话提醒了土王。原来,土王有个好朋友,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大王封他当总管家他不干,派他去当百户,他也不去。只是住在所城,三天两头进宫来陪土王谈古论今,下棋作乐,王很喜欢他。这个人姓唐,名字谁也不知道,连土王也只喊他“唐法官”。于是,土王连忙通知吏目,要他去…  相似文献   

4.
赫哲民族很久以前就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界,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星、山、川、河、岩石、草、木、水、火、风、雷、闪电等都由神来主宰。因此,赫哲人认为每种动物也都有神在主宰,因而崇拜威武凶猛的“塔斯赫”(虎)、“玛发克”(熊)、“雅日格”(豹)等动物。据祖传:尤姓崇拜的图腾是“玛发克”(熊),傅姓崇拜的图腾是“塔斯赫”(虎)。赫哲人对自己崇拜的图腾,绝对不能猎杀和食肉、衣皮。如遇到危及生命而不能逃脱的险情时,才可杀死,然后跪拜祈祷,以求神灵赦罪,并将其尸体掩埋。对于崇拜的图腾,都要把其图像绘制在桦树皮上,卷好扎紧,放置在避雨和人不常去的北侧屋檐下,代代相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刘赫哲族不断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随着人们觉悟的提高,就无人崇拜图腾了。  相似文献   

5.
尕藏扎西 《中国藏学》2023,(6):10-19+212-213
随着敦煌藏文文献研究的深入推进,其中涉及苯教内容的写卷为我们重新理解吐蕃时期的苯教形态及其理论化程度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认为,敦煌有关文献所呈现的辛饶弥沃只是一名普通的“辛波”(巫觋),而斯巴苯教的内容无外乎是上祭神灵、下镇鬼怪、祛病禳灾、占卜解难以及超荐亡灵。《旧唐书》《北史》《隋书》《通志》等汉文史书中关于吐蕃宗教形态的记载,基本上与敦煌藏文文书之记载相吻合,即“重鬼右巫”“多信巫觋”是这一时期吐蕃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公元8世纪时发生的“佛苯之争”可谓是破解吐蕃时期苯教理论化程度谜底的一把钥匙。在“佛苯之争”中,并未再现“吐蕃僧诤”那般基于经典哲理的论辩,双方的博弈以施展法术的方式开展,可见当时的苯教尚无教义体系,而仅停留在仪式仪轨层面。“佛苯之争”后,苯教徒迫于现实压力,藉由“译苯”构建雍仲苯教理论体系,开始形成有别于斯巴苯教的另一支传承脉络。及至11世纪,辛钦鲁噶将“译苯”进程推向顶峰,促成苯教大藏经的主干架构。可见,苯教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到“宗教”的漫长过渡历程。  相似文献   

6.
我注释《黄金史》时,曾经设想蒙古语称呼贵族女婿的“塔布囊”源于汉语的“五王”,而“五王”之名来自元代的五投下。“塔布囊”,一般都作Tabunug或Tabunang,个别的作Tabun og,og是ong的误书,正确的写法应是Tabun ong—“五王”。稍后乌兰同志整理《蒙古源流》,似乎接受了这一说法。明人对此一词,写作它卜囊、倘不能、他  相似文献   

7.
“析(赐)支河曲”之名出现在我国史书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但“析支河曲”之语源,具体方位、历史沿革等详情还不十分清楚,笔者不揣冒昧,在浏览、综合中外学人论述之基础上,经实地踏探,对此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供研究与爱好者参阅,并请同道师友赐教。  相似文献   

8.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称为苗山“平菇大王”的吉首市吉首乡五里牌村苗族青年龙清贵,去年培植菌床400平方米,生产平菇10,500斤,培育出售菌种12,800多瓶(支),纯收入13,340元,比前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并创单朵重达10.8斤的记录。他培植平菇的主要经验是“四改一增”。  相似文献   

9.
一、从“天神”信仰观看道德追求蒙古民族自古从事游牧生活,人们的生活来源受自然力支配很大,为了克服风暴严寒,雷雨电闪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探究自然界的星换斗移,月盈月亏,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与畜牧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天上有诸多神灵存在的认识,并认为在诸神之上有一位最高的神灵在支配着宇宙世界的万物。据《蒙古神话》①一书记载:人类是九十九重天神共同创造。因天神是主载宇宙世界一切事物的万能,人们从敬畏,崇拜天体发展成向天神祈祷的信仰习俗。史载:“元兴朔澳代有拜天之礼”②,“其俗最敬天地,与天合名…  相似文献   

10.
密枝节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周边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祭祀神灵、祈祷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原始宗教祭典活动,也是撒尼人三大隆重节庆之一(其余两节为春节和火把节)。密枝节一般从农历冬月(十一月)的第一个鼠日到马日,历时七天。“密枝”是彝文的音译,“密”有土、地之意,“枝”则有跳、酒、财帛之意。祭密枝和中国古代的汉族社祭有相同之处,都是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不同之处是密枝节只许男性参加。 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就在这个彝族自治县境内。电影《阿诗玛》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勤劳勇敢的撒尼人声名鹊起,“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广西壮族"布偏"支系的原始宗教"做天"仪式之执仪者"天婆"展开全景式(外观境界与内观境界)调查研究,通过搜集天婆们人生经历及个体感受的各种信息与数据,并作以相互间的比较,以图揭示天婆"神灵使者"特殊身份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乾闼婆(梵语Gandharva)是佛教神话中保卫佛的八部像之一,他与紧那罗、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同属释迦牟尼佛的护卫佛。印度早期石窟造像壁画中出现的十分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西藏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Bon)这一名称来源于动词“本巴”(Bon-pa),“本巴”一词表示用拼作圣歌的咒语去交通神灵。后来,当“本”(Bon)进入西藏并同西藏佛教接触时,“本”字则承担了佛教“法”(chos)字的全部含义(“法”字的梵文为 dharma)意为“教法”,或“真谛”。从此,“却英”(chos-dbyings;dharmdhātu)这种绝对的领域,“无限潜在的实体”,在本教中则被称作“本英”(Bon-dbyings)。萨迦派的扎巴坚参(grags-pargyal-mtshan,1147—1216)在其所著《王统世系》中根据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描述本教早期传入西藏的情形时指出,本教或其更早的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仪式文本、敦煌文献及藏文历史典籍等资料,阐述玛卿伯热(rma-chen-spom-ra)即阿尼玛卿(a-myes-rma-chen)山神在前佛教时期作为“央拉”(g·yang-lha)的神灵身份,认为正是“央”(g·yang)的世俗概念和“恰”(phywa)神的神话体系建构了阿尼玛卿等作为丰产之神的身份,这一身份的产生与神圣王权(Divine kingship)有着深刻渊源,不同于后期其作为“菩萨”而具有求赎身份,由此揭示阿尼玛卿山神的古老性并就“央”的具体仪式和神话叙述,探究了“央”仪式与藏族牧业社会物资的密切关系,并引发了“央”与“玛纳”(Mana)、“索南”(bsod-nams)(福气)等概念的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战神,藏文写作dgra-lha,口语读成dala,逐字直译是“敌神”《藏文大辞典》释为“御敌神”(dgra-vthab-kyi-lha)。藏族民间关于战神的信仰观念,认为战神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崇拜战神的崇拜者不为外敌所伤。战神是居于男子右肩之上的神灵。敦煌吐蕃文献及后代藏文史书都记载了止贡赞普(gri-gum-btsan-po)及其战神的传说:止贡赞普与臣下罗昂(lo-ngom)比武,罗昂用狐狗之尸魇退赞普身上的战神岱拉工甲(ldc-bla-gung-rgyal),用腋下之战斧(mchan-nas-stevu)砍死岱拉工甲,投于第斯雪山(gangs-te-se),赞普因而死去。从这些记载可以确定,战神离开人体,人就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上,在苗族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人怀疑另一(几)个人有某种危害自己的行为而无真凭实据,同时被怀疑的对象拒不承认时,双方又在通过寨子中的头人或理老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就会请苗老司(巫师)借助于上苍的神灵来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19日,正在赶街子的人流中,广播喇叭大声报讯:再有三天,亚运会就开幕了.刚刚还在为五分一角地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们,此时春风满面,互相邀约:“22号,来我家‘参加'亚运会.”我们家乡安龙县龙广山镇,是广西、贵州两省交界的民族杂居之地,四周群山簇拥;山上山下48个村寨.每到赶街天,人如万马归槽,千河涌海,浩浩荡荡,似雷公滩的惊涛拍岸,十几里外犹听得轰隆隆的闹声.这天,我爹满街子窜,终于找到了来赶街的我的岳父:“嘿,还是找到你了,好!”“啥子事,忙得你汗水淌?小两口闹架了?”“没闹架,是闹亚运:请你22号来我家‘参加'亚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台乌让( )”神灵的历史渊源及相关民俗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基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信仰,至今仍然流行于边缘藏区.根据相关史料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解开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被弑杀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世界信奉科学理性与文明进步,萨满教世界则沉醉于对非理性、神灵和祭祀仪式的狂热迷恋.现代文明世界关注的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萨满教世界处理的则是驱鬼、招魂、祛病、禳灾等无科学依据的“邪”文化问题.现代文明世界贬抑萨满教为“封建迷信”或“民间巫术”,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宝库”的名义重新考量萨满教.萨满教文化因与神灵沟通的“非理性”特征,具备现代科学难以企及的文化精神治疗力量.萨满教文化的悖论在于:理性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剃掉我们身上的情感、神秘幻想和宗教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相反,理性要求我们的只是如何辩证地理解、批判地取舍这些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是佛教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自今尼泊尔和我国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藏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曾建大小昭寺,并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等开始翻译佛经,倡行佛教,乃佛教“前弘期”的开端。赤松德赞(742—797)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兴建寺院,建立僧伽制度,并组织译师译出密乘经典数十部。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抑苯兴佛;又举行南僧与汉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到了赤祖德赞(806—841)时,以强力手段维护佛教利益。由于当时佛教还局限在吐蕃王朝上层,而在民众中尚未扎下根来,且僧侣集团的地位又过分提高,促使与贵族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兴苯灭佛。至此佛教前弘期终止。佛教在藏区一度沉寂,达100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