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学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把传统"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中心、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因素,通过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动力因素,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调动学生的自觉因素,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理论自觉。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主体因素,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而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以及评价学生主体自身思政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教育过程论,作为交织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多元互动的教育理论,其培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增强学生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树立学生科学的思维观念.将教育过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当中,分析获得感的生成机理与影响要素,在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确立大学生获得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能拓宽大学生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理工学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为例,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以精品课程为纲、通过观念转换与项目带动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还有待改进,这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心理需要程度不很高有重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心理需要程度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并据此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瓶颈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应注意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心理需要程度,激发其学习动机,把思政课的"灌输"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需要"内容结合起来,想方设法把"灌输内容"变为学生"需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姚闯 《中文信息》2013,(9):119-120
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能够优化思政课个性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加强师资培养,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功效原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同时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活动自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要强调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理论自信.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是讲好思政课的真理支撑、是学生理论自觉的重要前提、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关键点.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自信缺失问题.面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迷失旁落、理论研读创新不足、课堂教学底气不足的问题与挑战,思政课教师应在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清醒、教学上自我"革命",切实增强自身理论自信,才能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新思想、贯彻新思想、宣传新思想、实践新思想,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8.
加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新时期,通过用北大荒精神滋养思政课教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用北大荒观摩基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内涵的积淀,深度挖掘北大荒精神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探索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启发方式,问题启发式成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讲道理要把握好灌输意识和启发思考、把稳方向和发散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启发式教学推动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需要依照"引入问题" "思考问题" "辨析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以"做好教学设计,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为前提,"鼓励独立思考,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进行透彻分析,推动学生举一反三"为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实现道理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的现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只有将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将知识教育与情感引导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现行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措施多管齐下,才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8.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20.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