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对历史的关怀是深入语言层面的。乔伊斯一方面通过对维柯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揭示世界历史的共性,另一方面在《芬尼根的守灵》中用语言的“安那其”消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也成为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一书中关怀历史的另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关注历史的策略之一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共性。乔伊斯试图在千姿百态的世界历史中寻找规律与共性,他运用维柯《新科学》中的历史循环理论构建小说的结构,揭示共性的策略,从宏观体现了《芬尼根的守灵》中乔伊斯的历史关怀。  相似文献   

3.
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狄达勒斯与他创造的迷宫是乔依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意象 ,也是解读乔依斯创作意图的重要一环。《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乔依斯仿效狄达勒斯创造的一个艺术迷宫。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含混晦涩的迷宫 ,乔依斯确立了艺术家作为创造者和先知的地位 ,使艺术家从传统的模仿者转变为创造者 ,从而体现了“创造高于再现”这一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乔伊斯最具代表意义的小说<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体现了四个语言方面的特色:反映意识活动的跳跃性语言、适合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表现意识混乱的晦涩性语言和直接内心独白的表现性语言.乔伊斯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逻辑比较法和文本分析法,阐述超文本理念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芬尼根守灵>的构思、克里丝蒂娃和罗兰·巴特从建构和解构两个不同角度阐述的"文本间性"理论、德里达的"延异"说以及福柯关于"话语理论"的观点都和超文本理论息息相通.研究后现代主义和超文本理念的关系,可以促进社会文化思潮和信息科技的互动,有助于实现网络人文价值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汉字书写和东方文学曾对詹姆斯.乔伊斯的主要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乔伊斯在都柏林时便开始接触东方历史和文化,并将东方文化知识表现在从《都柏林人》到《芬尼根的苏醒》的全部作品中。汉字书写的基本元素拓展了乔伊斯对东方的认知,影响了他的视觉文本观。乔伊斯的'东方时间'和他那源于汉字书写的现代主义视觉意识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中均有表现,同时从中国印刷史来看,其小说的空间结构也反映了汉字书写传统。汉字书写显著的垂直特征和文本评注传统与乔伊斯作品将空间、听觉和垂直融为一体的创作特性相呼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个穷妇人的守灵夜开始,对美国现代派诗歌大师史蒂文斯的《冰淇淋皇帝》从多维内涵和名句赏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使人们在欣赏这首著名诗篇的同时,对诗人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9.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大胆突破传统,以强烈的文学实验精神将其创作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中心,生动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现代精神气质.本文以其代表作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实例,旨在从两个方面展示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即乔伊斯美学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其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在体现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历史哲学发展史中,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乔巴蒂斯塔·维科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其代表作《新科学》中,维科以其独具的方法和深刻的洞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为我们揭示了"民政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一伟大真理,这不但对当时盛行的"历史神创论"是沉重的一击,而且由此奠定了作为一门新科学而出现的真正近代意义的历史哲学的地位,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哲学观的伟大变革.对于维科的贡献,后世的思想家们曾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也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高度重视和  相似文献   

12.
<1973年的弹子球>是一部寻找的小说.一方面叙述者讲述了"我"和"鼠"如何努力摆脱异化,寻求人生的出口;另一方面叙述者通过讲述这段往事,也在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寻找出口.小说蕴涵着作者希望人类通过写作获得拯救的美好心愿.  相似文献   

13.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封闭式戏剧"的典范.王尔德善于营造一种态势,营造一种充满反讽的情景,使置身其中的当事人出现了诸多角色换位、感情对移等现象,并通过对扇子的天才选用、安排和驱遣,完成了一个明净、整饬、精巧、集中而典雅的创造,美的创造.这与哥尔多尼的<扇子>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适成某种有意味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也是最深刻的.<尤利西斯>再现了小说人物在外貌、饮食、特质、宗教、语言、道德等方面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表现了这种定式化思维背后不同的动机和相同的危害性.当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书写这种对中国的定式化印象的目的是揭露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对他文化的"他者化"的手法、目的和危害,并展示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对普通民众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从而达到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逸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为"伪书"之名所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近20年来,关于<逸周书>的综合性著作和论文不断涌现,使其成为先秦文献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逸周书>注译、研究专著及相关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年来<逸周书>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逸周书>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家,被西方评论界推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界的先驱对20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流传后世的主要经典文学作品有《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画像》、《裘利西斯》和《芬尼根觉醒》,他的第一部作品是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语言和历史的角度讨论"臣"字的流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臣"这个基本字形曾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复合字形."臣"的本义主要和视觉、观察有关,它的引申义则包括坚固、侧面等等.例如,"臣"字有可能是"真"、"肾"的声旁和"卧"的形旁.第二部分探讨了战国时代的文本中"臣"这一职业的演变.<论语>中的"臣"是尽职尽责的君子,<孟子>里"臣"几乎和"君"地位相当;<荀子>里的"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对君主的效忠;<韩非子>里的"臣"则严格服从于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