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通权论”与“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等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以及作用方式的异同,认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霸权和强权主义思想与当今时代发展存在相悖之处,进而分析这些理论中“通”的成分及其作用,并对“通权论”的内涵及作用方式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通权论”是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传承与拓展的结论。最后,针对世界各国如何发展“通权”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是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 ,以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美国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等思想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学理论。它主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论一经问世 ,就得到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格局均发生巨变。俄罗斯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调整其国家政策 ,地缘政治也就自然成为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北起俄罗斯 ,东邻中国 ,西接伊朗、隔…  相似文献   

3.
“9·1 1”事件为美国入主世界“心脏”地带提供了一个战略契机。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 ,在直接战略上可以达到打击恐怖主义之目标 ,在间接战略上则可以借机进入世界地缘政治经济中心 ,遏制主要挑战国 ,从而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霸权开辟一条广阔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挑起中美战略竞争和俄乌冲突背景下,韩美同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给东北亚地缘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变数。当前,东北亚地缘安全结构逐渐失衡,正处在重塑或重组时期,由于韩国受到陆权与海权两方面势力施加的影响和冲击,拜登政府上台后韩国承受的地缘政治压力会更大。韩国尹锡悦保守政府将“强化韩美同盟”作为第一外交原则,并构建韩美“全球全面战略同盟”。在战略上,韩美同盟已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实现了对接,强化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并对北约打开了合作之门。韩美军事同盟的指向正在发生改变,已不局限于朝鲜半岛,而是开始面向东北亚、“印太”乃至全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地缘安全战略上,韩国应该在陆权与海权势力之间保持中立或动态平衡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韩美同盟在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方面正发生根本的转型。促使韩美同盟转型直接的原因主要有美国挑起的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朝鲜半岛的内生变量等。韩国的地缘战略和外交路线正在由“安美经中”转向“安美经世”,从过去单纯的“美主韩从”转变为引导、利用美国为其成为所谓“全球枢纽国家”的目的服务。韩国的国家整体战略指向加速西倾,并与美国及其主要盟友伙伴走得更近,中美韩三角关系愈加失衡。美国正在借俄乌危机加快打通北约和印太两个同盟板块,促使北约对接遏制中国的使命。韩国处在东北亚棋眼的地缘位置,类似于乌克兰在欧洲的地缘区位,韩国应在“齐楚”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及结果。首先,本文发现地缘经济学上的竞争向地缘政治学上的转换是复合地缘经济学的特征。其次,详细阐明了世界经济的网络化及战略竞争是促进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因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兴起而引起的经济方略的变化进行了诠释。充分利用在世界经济网络里所处的位置因素,寻求一种新型经济方略,是复合地缘经济学的特征。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制裁”“聪明制裁”“针对性制裁”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美国拜登政府为了应对供应链重组,正在寻求重新外包、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方式,反映了作为一种战略竞争手段的供应链地缘经济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何跃 《学术探索》2008,(6):25-3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沿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国跨界民族的向心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为了获得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利益或者获得所在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以缩小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差距,地缘认同成为跨界民族的政治诉求,地缘主义成为跨界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构成了边缘地带的地缘主义思潮,跨界民族以地缘民族文化和地缘民族宗教为认同,形成了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为诉求的跨界民族主义,本文主要考察地缘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我们对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有关世界历史研究,尤其是东方历史研究中蒙古学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蒙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蒙古”这一名词起源的研究和解释也引起了一些蒙古学学者的注意。他们对“蒙古”一词的由来和词义,在自己的著作里和专题论文中大胆地提出了各自的具有价值的看法和解释。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只有在下面这一点上蒙古学学者们没有异议,即“蒙古”(МОНГОЛ)这一词绝不是外来语。而是蒙古语固有的词。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学术概念名词的使用,专家和学者们各持己见。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比较其优缺异同,得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长期共存,但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最终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概念名词也会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亚洲开发银行是美日主导的多边性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其成立包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应允成立亚开行的地缘政治动机是地缘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操控链、地缘战略伙伴和价值、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稳定、遏制中国等;日本倡建亚开行具有争当地缘政治大国旗手、壮大地缘政治力量、改善地缘政治关系、拓展地缘政治范围、挤压中印和应付美国等动机。在亚开行创始成员资格确认中,贯穿着多种地缘政治动机博弈,特别反映出美法、美苏的地缘政治动机之争。亚洲开发银行的地缘政治运作,是受美日地缘政治动机驱动的行为表现。其创始成员构成,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新老殖民主义在亚太地区组成新月形地带的地缘政治布局;在行长和行址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期间,既有“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又有“礼从宜,使从俗”的人文育成。这使得此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深刻变化。这一切反映到城市中,则是伴随着原先依文化差异及地缘种族关系来划分国人、野人的城乡界限日趋消泯,而使各国各地缘间的习俗文化频频碰撞交汇,渐渐因革损易,进而在五方杂居的城市中形成了种种为世俗所认同的、以礼为中心的习俗规范。由此,奢靡而无序的市井礼俗得以重构,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得以在律法与礼教的双重作用下渐趋繁华有序。一、“礼崩乐坏”下的市井民风…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的信号──论“信息高速公路”及其意义沈铭贤一个名词,一个既陌生又形象的名词,近一二年间竟风靡全球。这个名词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在人们的印象中,公路总是和汽车联系在一起.数据、文字、图、音等信息,怎么会有什么“公路”呢。然而,自从1993年美国...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岛屿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不断丰富“印太战略”框架,打造各种版本的“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着力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升级“印太战略”。在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及“印太战略”升级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竭力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打造并完善“蓝色太平洋伙伴”,借以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制衡。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蓝色太平洋伙伴”是美国在“海洋自由”原则驱动下的海洋扩张活动或实践,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海洋霸权。未来拜登政府将推动“蓝色太平洋伙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朝着更加实体化、机制化、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懿黑 《社会科学》2023,(5):102-112
权力变迁时期大国势力范围的调整往往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原因。既有研究未能提出和平调整势力范围的条件,且大部分研究忽视了衰退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视角,可以发现当两个大国之间发生权力变迁时,冲突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崛起国家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条件以及衰退国家对地缘政治条件的理解。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衰退国家会加重“地理想象”并夸大安全需求。在当前权力变迁的背景下,美国认为其安全取决于对欧亚大陆沿岸地区的主导权;美国对安全线的建构可能加剧权力变迁期间大国间的冲突风险。美国之所以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不完全是由于国际结构变化的压力,也是由于美国对于安全的理解及安全线的划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争夺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它涉及到经济、政治及安全等各个方面。提高中国自身的软实力、硬实力,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对外交流,增强彼此的政治互信;充分发挥平衡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权衡“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均衡发展大国关系;利用用地缘优势,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多边协作战略,重视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引 言自以冷战为标志的两极世界终结之后 ,世界秩序经历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所谓“危机”、“转型” ,或曰“动荡”。世界舞台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整个乱了套 ,可以说 ,这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两种力量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的显著特征 ,是国家对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利益做出的各种反应。世界体系似乎为高度复杂的潮流所影响 ,不同的调控过程和不同层次的调控既合作又对抗。就现今的转型而言 ,调控和调和的组织不一定适应于每个层次的行动。由毒品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就与地区、国家和国际的…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中间地带"是指那些或在地理上,或在政治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地处在大国夹缝之中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大国的影响,中间地带国家的内外政策自主性程度普遍比较低,这导致这些国家的内部秩序处在一种很难摆脱的紊乱状态。吉尔吉斯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地带国家,该国的内政受到外部大国的深刻影响,无法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金惠敏(以下简称“金”):由于电子媒介的弥漫,近年中国学者关于文学存在的命运有很多争论,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撰文启动了这样的争论,他担忧电子媒介将导致“文学”的终结。在这些论辩中,学者们经常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尖锐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