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物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顺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10-17
“物化”是《庄子》中的一个晦蔽的术语 ,是庄子阐释人的生存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方式 ,其实质是“道化”境界的过渡。同时 ,物化又具有多种含义 :它是道、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运动方式 ,是人生应当体悟的一种诗化境界 相似文献
2.
王英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0-62
庄子"物化"思想具有梦觉物我之化、自然死生之化和通"道"自化三方面内容,其内在逻辑是从感知认识推知理性体悟,再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指导。它阐释了对生命本真的探求和理解,提出"心与物化"和"技与物化"的践行之途。 相似文献
3.
何光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8-53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的篇名如何句读,又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对庄子思想的把握,故其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对《庄子》内篇篇名的考察,且基于张恒寿等前贤的研究成果,提出连续性选词、跳动性选词以及拟词等命名方式予以考察,认为“大宗师”之名出现的时间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之间;并认为《庄子》文本编辑者很可能是受到《天道》篇中“大宗师”三字的启发,借此表达庄子以道为师之意。但这种自著立场的做法恰恰与庄子思想相悖。在“物化”面前,万物一气,此之化即彼之始,始卒一环,无始无终,何来大宗?物物为宗!郭象的“无心为师”以及船山的物物可师而无不可师,消解掉了编辑者的本义与意图,却正得庄意。 相似文献
5.
孙功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锐利的批判锋芒。晚唐的《无能子》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名相观、丧我论、圣人之过论作为其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对《无能子》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以神话哲学视角探讨《庄子》生命意识与上古神话的关系,认为《庄子》的生命意识接受了神话的变形、化生观念,在生命本源上由形象的“气”抽象出根本的“道”,结论是:《庄子》的生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始先民生命思考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8.
谢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2):85-93
《庄子阙误》载录唐至北宋中期《庄子》八种版本的异文,对探讨监本《庄子》的形成和影响、唐宋《庄子》的流传与演变及《庄子注疏》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蒋门马认为诸本异文皆是据郭注成疏、句法文意“篡改”或“增补”而造成的讹误,不足为据;将其与敦煌写本和高山寺钞本对比,发现异文中有一部分是有来源的,不是抄校者的篡改。梳理诸本之间的关系,发现天台本与监本属于同一系统,张潜夫本是以监本系统的本子为底本而成,文如海本与众本都有共同异文,可能曾参校众本,张君房所校三本则互有参考。《庄子阙误》在记录诸本异文时有不少遗漏和不完善之处,包括《庄子校诠》在内的各点校本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遗漏的异文见于《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研究和点校时需要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我通过对《庄子》不同注本的解读,对其中《庚桑楚》一章中"甲氏也"的不同解释进行了对比,并从语义、历史和语法的角度上分别进行了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孙金荣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7-89
<庄子>一书,蕴涵着积极的文化意义高扬自然本性,反对社会异己力量;以开放的思维,形成超前的宇宙意识,提出时空概念,认知世界的无限性;事物的变化是其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人生观;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铮铮铁骨;从尚虚、返朴归真相联系,形成自然美、朴素美、含蓄美的美学观;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浪漫文风.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文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庄子的国属有宋人说、梁人说、楚人说、齐人说、鲁人说等五种不同的说法。以往学者们多以史迁所说的“庄子也 ,蒙人也”推定庄子的国属 ,但不能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 ,认定庄子国属必须注重《庄子》书中的内证。从《庄子》书中材料只能得出庄子为宋国人的结论。庄子与楚国只有学缘关系而无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永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5):50-54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自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9-51
该文通过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自然观的解析 ,揭示出荀子自然观中“自然界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依律而动”、“保护自然”等思想 ,最后探析了荀子的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迟成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6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治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3):38-44,71
虽然影响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单从自然观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自然观形态决定技术发展状态,技术发展的良性状态取决于自然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反过来,技术发展状态也影响自然观的演变和发展。从历史上几种自然观形态中能够发现二者内在的联系。在自然观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古今的积极对话和中西的努力互补,自然观体现为一种历史性的辩证回归。 相似文献
17.
兰希秀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31-34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形态,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要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应从其内部着手,整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核心概念,生成"‘自然人'化"观,创新实践美学理论内涵,增强实践美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储茂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在对五华盆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貌、植被、土壤等方面总结了该地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认为造成该地土地退化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而以人为因素为主.从战略政策和具体方法方面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治理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人性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学者们对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性的特征、人性的善恶、人性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观点,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