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希玲 《学术交流》2007,(2):141-143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人员的称谓语就是拟亲属称谓语。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干亲、结义、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这种在中国社会各类群体中无所不在的拟亲属称谓现象,其深层结构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3.
宗亲(Lineage),亦称“宗族”,通常是指源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直、旁系后嗣所结成的亲属关系或群体,国外文化人类学家常把这种亲属群体类比为较一般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更大的群体现象,比如1877年摩根(L.H.Morgan)就曾用“姓族”(Gens)一词来指代这种群体现象,认为它是出自于同一姓氏祖先的后嗣,摩根的这种对“姓族”的界说除了强调同一祖先的血亲关系之外,更突出了这个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同一姓族名(a gentile name)。因此,宗亲关系的内核是基于遗传学上的血缘关系,而其外在界定标志则是姓氏和族谱。 由姓氏和族谱所规范的宗亲关系网,自古以来在维系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姓氏在古代中国社会就起着别婚姻、明世系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随着时日的推移,这种感觉逐渐加深,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有人认为这种社会疏离在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犹如分娩时的阵痛一样。也有人怀疑以这种阵痛为代价而获得现代化是否值得。对此争论,我们尚无深入的研究来加以评判。然而,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疏离感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这里提出的问题是,这种疏离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既然无所适从的现象是在社会进程中产生的,它的答案也只能从客观实际之中去寻找。让我们将传统的社会与现代社会作一概括的比较: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群众基础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在基本上满足其成员的各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组成“家门”。不仅如此,“家门”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准则,即家庭规范(或称家规)还被推而广之,不但宗族群体、亲属圈子都以此原则组成,甚至整个社会,国家都只是“家门”这一群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建立现代化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在不断提高婚姻质量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是促进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必要一环。一、稳定家庭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要求婚姻家庭的发展只能而且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虽然,作为观念上的东西,可能要有传统性、现实性与超前性同时混合并存的现象,但作为制度,作为一个社会普遍倡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8):69-72
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在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也同样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效果。利他主义是伦理的动机,也是实现家庭功能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增强家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庭幸福感。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父子无私奉献、舔犊情深;亲属有远近的有序排位都彰显着基于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文章通过对阐述婚姻家庭法中的溯源和意义,表明了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的价值与重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后半程的发展与世界范围内迅猛推进的全球化态势密不可分.全球化神奇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整体化、信息化、多元化等特征.与此相应,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主体观念、科学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时效观念等尤显突出.这些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晓虹 《日本学刊》2004,(1):89-102
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日本的家庭制度、家庭形态、家庭功能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着蜕变与演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由内而外的个体自觉驱使下的渐变.本文分三大历史阶段探讨了日本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旨在揭示社会进步与家庭演变、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考察家庭领域内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相似文献   

10.
建国五十年来的中国家庭巨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资料 ,深刻探索建国 5 0年来中国家庭变革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 ,当代中国的家庭变革已突破了家庭某一方面的局部变化 ,使家庭观念、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整体性的全面变化 ,由此引起一场家庭形态的大变革 ,即从农业社会的血亲主位、父子轴心、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 ,向工业社会的婚姻主位、夫妻轴心、两性平等的现代家庭转化。这场家庭变革标志着人类经历了数千年来男性统治的历史发展之后 ,女性权力的重新崛起。它每前进一步 ,都伴随着两性的激烈冲突 ,婚姻的频繁裂变 ,家庭的剧烈震荡。家庭的演进与更新 ,就是在自身的剧烈震荡中进行的。然而 ,家庭震荡并不意味着家庭从此走向衰落与消亡 ,而是在变革的激荡中走向新生。未来家庭必将是两性完全平等并真实相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名词解释     
“文明”这一名词涉及社会与文化的性质。在原始社会,亲属(如家族、氏族或宗族)关系是将群体组织在一起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在文明社会,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机构(如工业部门与政府),比起亲属关系则更为重要。建立一个文明社会,首  相似文献   

12.
赵晓力 《社会》2023,(5):87-111
从清末变法开始,中国婚姻法的禁婚范围经历了一个从“五服”到“三代”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自周代以后奉行“同宗不婚”的周礼,对中表婚则听民自便,法所不禁。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亲属编》按照男女平等原则,将中国传统亲属分类——宗亲和外亲——改为西方式的血亲和姻亲,五服之外的宗亲和三代以内的中表亲能否结婚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与民间“同宗不婚”之礼的矛盾和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优生政策与婚姻自由原则在中表婚问题上的冲突,指出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亲属分类凿枘不入,中国亲属分类是建立在社会性的“男女姓别”基础上,而不是生物性的“男女性别”基础上,传统社会“同宗不婚”和“中表为婚”是由于亲属制度重内轻外而非重男轻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家庭形态的转型处于同一大背景之下,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它们不但具有相当多潜在的同质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相互生产,互相印证.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它们拥有相似的困境.由于强调个性的诉求,它们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日渐被边缘化.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与传统之间欲拒还迎的关系使得它们的形态无法完美,而这种精神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又使得文学在家庭题材中所表现的情感相当纠结.  相似文献   

14.
杜靖  刘金梅 《创新》2016,(5):70-79
信仰研究与亲属关系研究分属于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不同的领域,向来被认为是支配不同社会的文化机制,文章试图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就人神关系与亲属关系的互动而言,选取三个各有所指案例:第一个案例显示,亲属关系优越于人与神之间的信仰关系;第二个案例显示,亲属关系让位于人神关系;第三个案例显示,二者存在交叉,交相为胜.此三套逻辑是汉人亲属关系与人神信仰关系之间互动的最基本模式,对于理解汉人社会运转具有理论工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至今仍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着家庭稳定的同时,家庭稳定也直接构建着社会的稳定。事实证明,在今天,家庭冲突乃至失稳已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稳定家庭无疑已成为目前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工作。由此,家庭稳定理论的健全与完善则更成为基础的基础。关于家庭稳定的理论,众家著述颇丰。本文借鉴著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关于心理场的理论及有关群落生态学理论,提出家庭稳定的实质是一种生态一心理场稳定的观点。也许,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王南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它极其深刻地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无论现代化进程在什么地方发生,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迫使生活于这种紧张关系之中的人们对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论析·郑镇日常生活,是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活动世界。由于人们对之过于熟悉,因而很少人对其内涵和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哲学家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的状态,对人的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有着严...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作者具体地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家庭的变迁,提出这种变迁不仅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而发展变化,而且也受到社会领导集团的有关观念与行政干预的影响左右,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与家庭变迁的内在关系。该文作为今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国问题国际研讨会”所确定的宣读论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高志奇  王佳 《社会工作》2011,(16):85-87
中国传统的家本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要想取得更好发展,需要提高国人的社会观念。然而家庭在中国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决定了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家本位观念,而家本位观念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家本位观念是制约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发展中国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同时还需要注重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要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分配,防止社会问题出现和扩大化,注重社会的科学发展,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问题,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婚姻家庭观念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正确与否,也会影响家庭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家庭的道德和法共同维系家庭的巩固和稳定,家庭道德观念不是强制性的,但它比法具有更广泛更强大的约束力量。我们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婚姻家庭观念以及其他观念上,还有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我们要分清哪些观念是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需要批判和反对,哪些观念是社会主义的,需要坚持和发扬,以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