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犁驻防八旗是清代伊犁乃至新疆最重要的防务力量 ,由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满营及新满营组成。本文概述了八旗的组建、内部结构、八旗的各项制度、八旗的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以托忒文撰写的《咱雅班第达传》,就是我国厄鲁特蒙古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厄鲁特蒙古即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十七世纪上半期创制托忒文字以来,厄鲁特蒙古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佛教经典以及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由藏文译成托忒蒙文,抄录、流传于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此同时,一些编年体、纪传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族的一部,是明代瓦刺之后,在清代,厄鲁特也称“卫拉特”或“额鲁特”,是一个“逐水草,无城廓(1)”的游牧民族。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为绰罗斯特即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厄鲁特四部“虽各有牧地,而皆  相似文献   

4.
我国厄鲁特蒙古的名称、分布及其人口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兴起、发展和变化的一些情况,可从一个侧面来探索厄鲁特蒙古的历史,进而深入研究蒙古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厄鲁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古老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元代称它为“斡亦剌”,明代称它为“瓦剌”,清代称它为“额鲁特”或“厄鲁特”。元朝灭亡后,蒙古诸部从中原地区退居到大漠南北,称“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相似文献   

5.
《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五》:"阿拉善额济纳部一旗-...·。自为部,不设盟"。《清史稿·藩部传三》:"阿拉善厄鲁特部,......。自为一部,不设盟,受宁夏将军节制。"就清朝一代制度来说,上述结论是正确的。然而,阿拉善旗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也曾隶属于盟,如同大多数外藩蒙古旗分隶属于盟一样,这就是清雍正年间一度存在的厄鲁特盟。《皇朝藩部要略》卷11,雍正四年:"理藩院奏,游牧推河诸厄鲁特,请各设旗分住领。会准噶术台吉噶尔丹策凌乞和,语遣散秩大臣伯四格等,往勘阿尔台界,即赴推河议编厄鲁特旗队。寻奏,以车棱旺布及色布…  相似文献   

6.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藏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始建于藏历第十二个甲子的已丑年,即公元一七○九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当时,清统一了中国,而位于西北的蒙古各部则互争权势,争战频繁。其中信奉佛教格鲁派的厄鲁特蒙古素与西藏有着密切联系。继而厄鲁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治了西藏之后,广泛地与周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相结合,扩展其势力。当时,清政府为了稳定广大藏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牵制散居在新疆、青海一带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积极采取“兴黄教以安蒙古”,“以教固政”的政策,扶植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分封了五世达赖和固始  相似文献   

8.
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在这几年中,厄鲁特蒙古各部既出现了严重内乱,也遭遇到了巨大外患,其结果不仅使曾经称雄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强盛一时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政权(国外学者有时亦称"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而且使我国西北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廷及其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对准噶尔政权的战争(史称"平定准噶尔"战争,本文简称"平准"战争)的战略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又是与当时的各种历臾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对此,前人曾作过一些叙述。本文…  相似文献   

9.
清初,祖国西部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掩有天山南北,后以伊犁为中心。策妄阿拉布坦(?—1727)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僧格之子,1670年僧格被族人所杀,僧格同母弟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篡夺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并向外扩张,侵犯清朝边汛。1697年,清军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遂拥有准噶尔部,自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 ,认为今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两个苏木的厄鲁特 ,系来源于四卫拉特之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