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二月,李自成大军攻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明官兵士绅闻风纳降,初八,占领太原。三月初一,农民军到达大同。十五日,抵居庸关,十六日,克昌平,十七日,农民军列队攻北京外城,十九日凌晨,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于煤山槐树上,明朝灭亡。宝鸡蟠龙山人党崇雅,时年六十岁,1625年中进士,初授职南阳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协助知府掌理刑法和典章制度,以恪尽职守,政绩较著而奉调入京,经考选,委以山东道监察御史,选任四川巡按,崇祯末年…  相似文献   

3.
提起明末农民大起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早在张献忠起义前一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前两年的崇祯元年(1628),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就有被明朝统治者诬称为“流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还曾攻破江西安远县城,建号称王,给朱明王朝以很大震动。  相似文献   

4.
论康乾盛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武 《社会科学》2001,28(10):71-75
164 4年 4月 2 5日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皇宫后的煤山上吊自杀。一个半月后 ,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的“义师”之名 ,亲率八旗子弟在京城耆老的“迎视”之下神速地占领了北京 ,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1 0月 9日 ,年仅 6岁的顺治帝正式从盛京移驾北京。于是 ,雄居关外的大清国遂由一个边地汗国一跃而为中原王朝 ,帝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入主中原之后 ,清朝立即面临两大严峻的挑战 :一个来自中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 ;另一个则来自满汉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 ,满人一向被视作蛮夷 ,因此 ,他们的入主中…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是畿南容城一位颇有头脑的封建文人。他从明末社会诸多不正常的现象中,便预感到明朝行将灭亡。面对农民革命风暴,他曾出面组织封建武装,对抗农民起义,最终亲身经历了明王朝大厦坍塌、清王朝定鼎北京、土地为从龙诸贵圈占而扫地出门的极大痛苦。他反思历史,认为“明不亡于逆闯而亡于逆珰。”在其总结的历史经验中虽有不少感性的东西,但也有颇多理性色彩。比如,他恨透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却不把朱明灭亡归罪李自成农民起义,而是透过李自成亡明的历史事实,正确地问罪于明朝皇帝,问罪于明朝的专制统治,他的确不失为是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一、“与民为仇者,民必胜之” 在封建社会,没有哪个皇帝不想一世万世地统治下去。但是主观愿望代替不了历史的客观发展变化。孙奇逢说:“从古无平而不陂之理。”天下事“总之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夏峰集》)103页、258页)这是不以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20,(5)
已故明史专家顾诚《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杞县本无李岩其人,关于李岩活动的记述,都是地主阶级的文人编造出来的。但根据李自成进北京后当时人的各种记载,确有李岩其人。从李自成进北京至逃离,李岩均在北京。李岩谏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诸事,皆有所本,并非虚构。关于李岩的籍贯,最近在河南博爱县发现《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茂春第四子李信字岩,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科考贡生。叔父李春玉字精白,以李信为嗣。崇祯十三年(1640)李岩与堂弟李沐参加了农民军,崇祯十七年同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由于李岩在杞县粮行经商,其父李春玉字精白,故误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顾诚认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无李岩其子,从而否定有李岩其人,造成了对历史事实的误判。  相似文献   

7.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崇祯十四年春天,出现了很好的局面。其中的李自成一军,在遭到严重的挫折以后,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休整,于十三年冬天向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河南地区进军,从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在十四年正月一举攻下了明朝的藩王重地洛阳。张献忠一军也在粉碎了明军主力杨嗣昌部队一年多时间的围剿以后,于十四年二月攻下了湖广的重镇襄阳。这样,就使得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形势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农民军的力量已经由原来相对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并且形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主力部队。  相似文献   

8.
明末农民战争,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农民王二首杀知县张山耀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64年),前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已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对此,已有不少专著和文章论及,憾在对与明末农民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崇祯元年的固原兵变,却很少论及,或者一笔带过。本文想就崇祯元年固原兵变与明末农民起义谈些浅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固原在明代陕西三边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缢死煤山后,明宗室又在南方相继建立起弘光、隆武、鲁王监国及永历等小朝廷,史称南明。本来,弘光、永历均有复国之机,但均因其腐败透顶,上承亡明腐朽老路继续运行,而终致覆亡。在南明腐朽的官僚集团中,弘光帝尤称典型。 弘光帝系明神宗之孙,福恭王常洵之长子,名由崧。甲申(1644年)五月初四日,监国南京,五月十五日即帝位,年号弘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清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机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有的同志认为,明朝末年,清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我看未必尽然。当时,国内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即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的大顺政权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已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代表着一股腐朽势力,它将被新的政治力量所代替。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各代表着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当时它们都有取代明朝建立全国统治的条件和可能。因而不能说,明末清初,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已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带争鸣性质的考据文章。经过考证,本文认为高迎祥是在战斗中被明军祖宽部所“俘”,而不是被孙传庭所俘;李自成继称闯王的时间是崇祯九年冬,而不是崇祯十三年底或十四年正月。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巨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在这次斗争进程中,李自成农民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战斗纲领,为寻求解决土地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 如何看待李自成的“均田”及其历史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有的同志认为史书中所载李自成的“均田”,片言只语,不足为凭,即有其事,也不过是个口号,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有的则认为“均田”等土地政策的存在和实施是事实,它的革命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因而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好些文章都在谈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有无天命思想和怎样评价他的天命思想。我认为,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对李自成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对我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也很有必要。本文想谈谈李自成与崇祯帝朱由检争夺天命的斗争,并涉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大肆鼓吹封建迷信和天命观,假托天命,使君权神化。崇祯帝朱由检也毫不例外。即以他屡次颁布的诏书而论,总要宣扬他“祇膺天命”、“奉天承运”、“承天御宇”。但是,朱  相似文献   

14.
王兴亚同志写的《李白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前不久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李白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及其在历史上的价值,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是一部值得研读的学术专著。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是一只拥有百万众的农民队伍。这支起义军虽屡战受挫,从不气馁,足迹所及,至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辽宁部分地区。在占领地区开展了对封建官绅的尖锐斗争,并且最终推翻了朱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开展的斗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5.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降明问题?这不只关系到张献忠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将影响到对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他方面一些问题的认识,实有再作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的考察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反抗封建强暴的英雄,农民起义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他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投降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冬,“就抚”于明将洪承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是李自成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历史,往往被人们忽视,一般不见于现在刊行的有关书籍。这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末以前,陕、甘同省,简称“秦”。旧史书上讲甘肃地区时,也用“秦字”称之。现在读史,在一个“秦”字的掩蔽下,往往把甘肃地区忽略了。二是缺乏对李自成在甘肃活动的系统研究。 李自成在甘肃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进攻洛阳前,后一段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襄阳会议后。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左挂、王子顺是明末农民起义中引人注目的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是两个人吗?对此,笔者最初并未怀疑。《明史》卷三百零九《李自成传》说:“(崇祯)三年,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这里将王左挂和王子顺,明明白白地写作两个人。对明末农民起义研究极深的李文治先生,在其专著《晚明民变》中,也将王左挂和王子顺列为两人。与《明史》说法相同的文献资料,象《绥寇纪略》、《平寇志》、《明通鉴》、《怀陵流寇始终录》等书都是如此。但是,《国榷》与此不同。该书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六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注解说:“一名王之爵”。同卷崇祯三年正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又注解  相似文献   

19.
对于明朝帝国来说,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不啻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双重“灾年”。在这短短一年里,由于官僚集团内部的摩擦、内耗和举止失措,造成了二名重要军事将领的相继死亡,从而加速了明帝国的衰灭过程。这二位将领一为大名鼎鼎的袁崇焕,一为当时名震朝野的毛文龙。袁崇焕为崇祯皇帝所冤杀,史家早有共识;而为袁崇焕所诛杀的毛文龙却至今不能得到定论。说是该杀、属铁案者,有之;说是妄杀,应当翻案者,亦有之;议  相似文献   

20.
明崇祯十六年,岁在甲申,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死前日:“诸臣误朕。”明亡。自此,李闯、满清与南明,三家逐鹿,王战中原。尽管此后的战乱依旧延续,但明王朝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具有实质性统治的王朝,1644年是其终点。其后的历史,在一般叙述中,将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国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