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急剧上升,达到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虽然几乎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承认“美国的收入差距太大了”,但是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很少受公众支持。在美国国会中,情况也一样:立法者很少对那些致力于向富人征税、提高穷人工资、征收遗产继承税的政策感兴趣,也很少对那些向所有美国人保证居有其所、病有所医的政策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聂新伟 《城市》2018,(4):3-13
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关于城镇化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然而理论的探讨却陷入了争论.基于此,笔者通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研究分化较为明显的1999年~2011年的城镇化与内需(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是城镇化对内需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二是这种拉动效应表现出地区间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对于通过调整个税起征点刺激消费的方式,在2008年12月13日的《财经》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均表示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一季度,中国"消费信心指数"曾创历史新低。有舆论认为这预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可能陷入低谷。因此,政府应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比如加强保障房建设,可以让老百姓省出买房的钱去消费;比如降低奢侈品税,让国人的钱花在国内。  相似文献   

5.
周海蓉 《科学发展》2013,(3):53-57,111
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最终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未来我国扩大消费将面临机遇,进入居民消费增长的黄金时期,消费呈现出向品牌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向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升级等特征。上海必须积极应对,一方面聚焦消费需求潜力大、市场销售增长快、影响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另一方面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从而全面提振上海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6.
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干得多,能挣得多吗?》的记者调查文章揭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人们,尽管辛苦劳动,却所获不多。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不仅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而且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在这篇记者调查的旁边,一篇题为《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的文章也指出,在中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则要占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7.
声音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方亮 《公关世界》2009,(1):36-37
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局,无疑,作为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2009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是继续在冒寒前进,还是努力扭转乾坤,化危为机迎来经济的春天?各国政府正全力以赴,而中国政府也于2008年做出了4万亿元财政货币投资安排用于拉动经济,扩大内需,中国各地市也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地市领导的观念与当地政府所推出的政策势必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前途。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社会消费需求变动和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旨在通过梳理我国消费需求变动内在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度辨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知识、信息、人力资本为基础,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和拥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竞争。因此,物力资本所有权垄断模式出现了动摇,经营管理者作为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本,开始分享物力资本所有者的各种权利,使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个国家居民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同样,合理的分配方式则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准确领会和贯彻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好2009年经济工作的要点,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低收入者每人派发千元"据《北京晨报》报道:摩根大通"千亿经济刺激方案"引发的热议还未消退,一份更为诱人的"万亿退税方案"也浮出水面,建议者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相似文献   

13.
周笑非  冯云廷 《城市》2012,(1):30-34
2008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中国迫切需要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之路.但是,内需不振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拉动内需,但内需就是启而不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内需难以扩大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消费能力不足,只有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拉动内需.尽管收入分配不公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进并不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最有效方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在不减少任何人的福利的前提下增加其他人的收入,才属于帕累托改进.而收入分配制度改进是在增加企业成本和减少国家税收的前提下增加工人的收入,它最终未必能够带来总需求的增加.笔者认为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居民需求能力不足,而需求能力不足又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高收入阶层表现为支付能力过剩、消费欲望不足和受消费环境制约,低收人群体表现为消费欲望过剩而支付能力不足.因此,解决中国内需不振应该从需求能力培育着手,而不是去扩大内需.需求扩大是建立在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二者条件齐备基础之上的,现在基本条件不具备,扩大内需的措施自然不会产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蔡继明 《城市》2008,(2):27-29
一、“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今天.由双顺差所导致的外部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则是内需问题。很多学者把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即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不等或者消费预期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国内经济强调转型的阶段,"依靠投资拉动"的意思是,推动向消费需求增长为主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必要的相匹配的制度朱敏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年学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先后担任多家媒体专栏作家或总主笔,"智石"出版人,清华EMBA奖学金获得者,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首席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银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梳理,呈现了日本、欧盟等先期老龄化国家和地区银发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脉络、进展动态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了适应于中国现阶段银发经济的定义、特征及主要内容,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主体是国民消费,国民消费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动力。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更是促进再生产的起点和动力,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篇文章立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益,以及国民消费的水平,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给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里,世界见证了两次全球化历程。第一次全球化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进程又重新开始。首次全球化时代使世界变得不平等?全球收入差距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开始扩大了。全球收入差距已经大约存在了四个多世纪,而全球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关文杰 《职业》2011,(22):64-65
近些年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举国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尤其是在进入2011年之后,“收入分配改革”一词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出现在官方的表述中。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3次历史性的跨越,已经跨越"贫困陷阱",进入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目前正面临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美欧国家发展轨迹与东亚先进经济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欧美发达国家看,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本相同的问题,但都比较从容地走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东亚国家则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超越发展。从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既要借鉴日韩两国的快速超越发展模式,也应借鉴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以经济发展规律为主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