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非营利性老年住宅开发公司Eeumen公司对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40至60岁)进行了一项调查,89%的人希望在家中养老,90%的人相信科技发展将会使他们更长寿、更自理。这说明:即便是在社会养老资源比我们丰富、文化传统与我们迥异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也首选居家养老。在家中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2.
宁波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于2003年城市社区率先启动,至今已开展了四年,深得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已逐渐从城市向农村拓展和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讲,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更需要、更迫切,更应得到我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3.
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区家庭养老护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这是新时期老龄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的方式,更科学、更规划地做好社区家庭养老护理工作,最近无锡市就“社区家庭养老护理”专题开展了调研。我们采取了上下配合、点面结合的办法。调研的方式:一是由各地区各选择一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居委,组织老年人一人一表问卷调查,由社区居委会统计,市老工办汇总;二是各地分别召开由老年人代表、家属代表和老年人协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要求。调研工作涉及到12个社区居委,被调查的老年人达5376人,有效问卷3911份。通过汇总分析,我们对社区家庭老年人养老护理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清埙 《当代老年》2006,(5):14-15
当前,比之于敬老院、老人公社等集中式的养老模式而言,散在式居家“虚拟”敬老院养老费用更低廉,并且更利于老人在精神上的养护。  相似文献   

5.
张涛 《老年世界》2013,(8):27-27
当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逐渐褪色,就需要社会养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第一代农民工提供更有保障的养老福利。其一,根据物价涨幅动态调整养老金,确保养老金保底功能的发挥。其二,推动养老保险并轨,让农民工自由缴费,领取养老金。其三,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解决“有钱难买老来乐”。  相似文献   

6.
李秀丹 《老年世界》2013,(18):11-11
赤峰市的养老模式大体区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养老公寓等多种形式。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其优势在于,有专业机构、专业护理、专门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手段和专业技能。使老人能够得到专人照料,突发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7.
养老是全社会的责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的模式已经力不从心。无论是养老的社会需求,还是政府的财力支持,都需要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系统。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建设数量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组织提供质量更优质的专业化家政服务、护理与个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养老服务,全面推动社会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鹏  管兵 《现代交际》2011,(11):22-22
本文从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养老资源缺失进行分析。使读者通过本文的分析更加了解中国农村的养老资源,从而使中国农村养老资源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把父母接到自己打拼的大城市里养老,让老人在自己身边,充分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老人更希望留在老家养老,看似对子女的孝心很不买账。爸妈养老,究竟该去哪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四二一”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照料正受到严峻挑战,养老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05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两岸四地社区服务交流大会上,宁波市海曙区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其社会化养老模式得到专家认同。“海曙模式”把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结合起来,引入专业化服务,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同时又经济可行,开辟了社区就业的新空间。这种既无离家之苦,又有托老之乐的养老模式,目前已在宁波市海曙区65个社区全面推广,使600多名80岁以上高龄的困难孤寡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1.
调查显示,有九成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一同生活。针对这一特点,采取“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埋单重点为“三无”、低保老人、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支持。一是通过医疗网点,建立家庭病床,实现小病送医上门的便捷服务;二是为“三无”、低保老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温馨服务,使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养老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社工B问:我在一家养老机构做专职社工。这家养老机构专门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中大多数老人患有失智症,许多老人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使我在工作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我曾组织过小组活动,但效果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样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模式目前在无锡、广州、上海等地试点。笔者对推行这种养老方式有几点担忧:房产打包给专门的房产业经营机构,其新增的以房获利付出养老费用作为一种单纯的经营手段,其过程相对透明可控;而我国银行保险机构的国企身份,以及各地方政府为自己谋利的欲望太强、插手经营太深,将可能使这一块新业务面临很多监管真空,现在国企的所有毛病将更为典型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强调追求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使老年人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山东省老龄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活动搭建平台,使”文化养老”不再是富裕老人享有的特权.而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共享福利。  相似文献   

15.
自2013年10月,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养老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年过八旬的卢世杰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几乎天天都会过来,到书画室写写字,或者和其他老人一起娱乐,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卢世杰是一名退休教师,由于一直未婚,膝下无儿无女,一个人的生活使他常常感到空虚寂寞。“现在不一样啦,我在这里很开心。”自从有了养老中心,热爱书法绘画的卢世杰便有了好去处。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人都面临年老的风险,应当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以房养老有多种形式,房屋反向抵押贷款(反按揭)养老是值得重视的以房养老形式。以房养老的具体形式有:子女养老,房产由子女继承;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用房租差价款养老;将房子出租出售,自己住老年公寓,用租金或售房款养老;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将住房出售,再租回原住房,用该笔款项交纳房租和养老,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个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第一种形式属于家庭养老,取决于子女的孝心和孝行;中间的几种形式属于自助性养老,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自己售房和出租房等均有较大的交易成本,自己再租回房子或者住老年公寓等也有较大不确定性);最后一种形式为社会机构承揽的反向抵押贷款养老,属于社会机构提供的以房养老业务,可以为适合以房养老的人群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以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8.
很长时间以来,异地购房养老是一个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养老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房产投资,它更要综合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其实异地租房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磊 《现代交际》2011,(8):96-96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吉林省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02633人,占总人口的8.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当下老年人的思维观念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在面对自己养老模式和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显得更有自己的主见,如旅游养老、网上冲浪、老年大学等。就老年人如何选择自己的养老模式的问题,经过对吉林地区100位老年人的走访调查研究,来分析当下吉林老年人在养老模式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第三部分 湖北省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对策思考 对于养老问题对策的提出,必须要在对我省老年人生活状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达到了这个目的,对于回收问卷的统计和分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省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状况,以及他们自己所希望的养老方式的选择,这些对我们思考有关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