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对现代闲适小品文的全面考察 ,提出现代闲适话语的构建视角为于小处、凡处显现作家的一脉雍容。构建方式是用“娓语体”传达创作主体的闲适与随意。构建风格为在趣味性里蕴含闲适文人的智性追求。闲适话语因表述了现代意识觉醒后个人的主体意识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作为闲适小品文的两个代表人物,19世纪20年代二十年代大陆的周作人和半个多世纪后香港的董桥,在他们的作品中尽情演绎着他们所谓的闲适,一个苦涩,一个清逸,本文从时代、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的心理取向三个层面来体味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闲适散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的闲适散文有一个突出成就为同时代作家所不及,那就是思想性突出。若忽视思想性,必将导致周作人阅读和接受的庸俗化,但片面强调思想性而淡化他的艺术性,也将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评价其在现代散文史上的贡献。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充分研究其思想的前提下,把握这种闲适散文的独特品格,这是我们今天阅读周作人散文时所特别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接受,到对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童心说的吸纳,进而在"公安派"那里找到推崇"性灵"的文心,最终达成他幽默的文学语言呈现。梁实秋是胡适的弟子、朋友,也是吴宓的弟子、朋友。因此他的双重身份十分明显: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6.
将周作人从"文学革命"到"抗战前夕"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同时期鲁迅的散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人品的高低和从时代的需要来看,周作人的散文固无法与鲁迅的相提并论;但如果仅就文学作品的本身而言,那么,应该承认,周氏兄弟确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两大派别的代表.也就是说,周作人的散文远远没有得到它所应得到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战斗的一生中,曾多次和混进革命营垒的“蛀虫”作斗争。他总是分清敌友,旗帜鲜明。他总结斗争经验时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鲁迅书信集》第677页)。他认为,在革命军行进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二心集·非革  相似文献   

8.
9.
新人文主义在产生背景、倡导主张等方面与五四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国推介新人文主义难度很大.以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和梁实秋,在推介新人文主义时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推介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学衡派基于"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目的采取了直接推介的方式,加剧了学衡派与新文化知识分子们的对立,导致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形象被"妖魔化".梁实秋吸取了学衡派推介失败的教训,巧妙地采取了间接推介的策略,虽然未能使新人文主义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但取得了比学衡派更好的推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是一位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作家、理论家。他的同时代人曾评说:“讲到现代中国的散文,周作人先生是第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物,我们首先不能不感谢他的提倡的功绩。”①“周作人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是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①确实,作为一种现代文体的倡导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公认的领袖,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然而纵观肥年来的有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注重肯定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成就而忽视了他的理论建树,这对于周作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时事散文创作几乎涵盖了辛亥革命至抗战之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留下了作者对中国现代历史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在创作上,周作人大胆探索,其时事散文包含了杂文、随笔、书信、序、跋等多种形式,在风格上,含蓄、隐晦,但富有反语、嘲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是周作人散文的内涵意蕴、文学追求、审美情趣、文风语言、秉性资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周作人心中“绅士鬼”抬头后散文文风由前期向后期转变 ,风格转向平柔、内省、中庸、隐晦、模糊、清苦和闲适。与“鲁迅风”散文风格相对而另成一格 ,文风柔淡犹疑有余 ,清醒、果断不足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仅就散文家的周作人,论述其突出的创作个性,考察评述其小品散文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风采的审美追求,以及对我国现代小品散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散文美学理论在现代美学研究中长期被忽略 ,本文从趣味、闲适和平淡、苦涩和简单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纵观周作人的为人或作文,论者多以"平淡闲适"标之.然而作者本人却一再表明自己的文风与此相去甚远,并悠然自得于平淡与不平淡之间.论者与作者对所谓"闲适""平淡"的体认与标准为何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呢?对此,本文欲通过梳理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心路转折作出解答,藉以领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黑暗所采取的一种人生姿态:在忍受与自娱中,得到生存的快慰.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正值中国社会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周氏兄弟因各自对于社会人生和哲学艺术的特定观念,决定了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鲁迅“以集体主义为主”,“由寻路到得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到了共产主义”;周作人则“以个人出发为主”,“从寻路到迷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主义走到了日本法西斯手掌,成为民族的罪人”。“寻路”当是周氏兄弟人生道路上志同道合、“兄弟怡怡”之时;而“得路”与“迷路”以致歧路,则是他们分道扬镳、“兄弟反目”之期。其实,就在他们的“合中”,已隐含着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周作人的中国现代散文源流观 ,肯定了他将西方个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本土化的散文源流阐释是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