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西方审美文化的绵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概念在西方历史语境中经历了演化过程。斯宾塞最早从创造健康的文明生活角度提出审美文化概念。莫里斯接着从“人民艺术”出发阐释审美文化,让其服务于打破“富豪社会基础”的“社会革命”。盖格尔的“文化风”和利维斯的“文学文化”概念都具备了审美文化内涵。沃尔佩和阿多诺分别对“资产阶级审美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了批判。今日审美文化研究应当注重发掘其历史性与绵延之维,并从当代文化立场作出新的批判和创设  相似文献   

3.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3,19(1):48-51
在全球化语境中言说中国西部文学 ,是时代提示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话题 ,这个话题显然具有文化母题的性质 ,可以分蘖出许多有意义的子命题。而从文化习语的角度来考察西部文学 ,就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命题。不过应该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文化习语”是与文化失语、文化得语、文化误读、文化碰撞与文化磨合等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意在专指对外来文化话语的自觉学习和运用 ,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习惯用语。比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话语本身 ,就是这种文化习语的结果。而作为使用率仍在增高的一个语词…  相似文献   

4.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特别活跃的复译现象,本文借助于文化语境需要动态重构而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这一观点,结合关联理论,指出复译的必然性,并提出译文变化的一般规律——从归化走向异化,这也正是译文逐渐重构源于文化语境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学术概念,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文化学派(Frankfurt School)和伯明翰文化学派(Birmingham School)密切相关,而后者因其历史语境、学术思想以及成员身份与当代中国思想界有某种程度的切合,所以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更甚[1].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学术界一度出现的"文化研究热"当中.  相似文献   

8.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5,(5):132-136
“文化霸权”概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西方语境中,它侧重知识领域中的权力结构状况,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霸权”则较多地表现为对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的抵制,体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上)肖俊明文化批判,无论对西方学者,抑或对中国来说,都不陌生;无论从社会科学,抑或从人文科学来讲,都不能算作一个新概念。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耐人寻味:新的话题也许轰动一时,但瞬间便烟消云散;旧的话题虽一时冷落,...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审美文化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的界定肖鹰(广东汕头大学中文系)当代市美文化概念的阐述是建构当代审美文化学的一个基础工作。市美文化概念大概出现在80年代,由前苏联学者首先使川。欧美学者似乎不使用这个概念。他们或者用文化概念来描述审美一艺术活动,如丹尼尔·贝尔,或者沿用艺...  相似文献   

11.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2023,(10):147-154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恩德。恩德文化的建构方式表现为:一是确立士的主体地位,建立其话语权。圣人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文权威的出现,使得儒家成为恩德文化的中心。二是以施恩—报恩作为基本的伦理准则,建构传统的社会关系。三是继承、改造已经解体的周礼,重建伦理、文化规范,以仁为核心,重建道德体系。四是以恩构德,建构新的文化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恩德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刘作翔教授出版了专著《法律文化论》。他从概念、结构、特征。类型。社会化、冲突、现代化等七个向度对法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该书面世七年后,作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既定的大背景下,对法律文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其最终成果便是《法律文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律文化理论》确定了一个全新的主题思想,即法律文化是渗透在人类法律实践活动之中的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该书在原有理论框架中打入了一个楔子──法律文化的释义:作为方…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3):127-134
在批判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三种理论语境共同影响之下,视觉文化中诸多概念界定模糊。就视觉性这一核心概念而言,它同时具有"象征价值"和"形式价值",并具有"世界图画"的文化表征功能,它发端于艺术史上视觉理论的开创时期,经过艺术史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形式研究与图像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并在批评理论作为阐释工具的介入之下,逐渐融入文化研究潮流,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范畴。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性概念被实体化,其"形式价值"以及方法论功能被忽视,导致关于视觉性概念的某些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法治主体的文化生成是法律文化创新的逻辑使然.法治主体的文化创造性、法治实践的文化限制性与法治建设的文化发展性构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基本缘由;历时性概念的"传统与现代"、区域性意义的"先发与后至"与结构层面的"显性与隐性"形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现实语境;制度建构中的文化继承与更新、法律教育中的文化传播与接受及法律实践中的文化创造与超越是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型是一个在成熟的电影工业语境中生发出来的概念,是一种折射社会、历史观念变迁的文化形式,可将类型电影视为一个由影片制作者、影片和观众构成的三角形关系。本文从本文特征、与观众的关系、社会文化功能三方面论述类型电影的特征。本文认为特征表识是认识类型电影的起点,类型电影是制作者与观众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学对话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王莉娅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Roger·M·Kessing)认为:文化的岐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  相似文献   

17.
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波 《求是学刊》2007,34(3):101-104
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因此审美文化本身应该是无分都市与乡村的,然而,在当代,随着都市社会的崛起,审美文化在都市社会语境中却呈现出别样的意义,因此,都市审美文化之特质的探讨就成为一个必需的问题了。要讨论都市审美文化,我们首先要分析都市生活方式,因为审美文化在根本上是对于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折射和再创造。在当代西方,随着城市消费研究的展开,生活方式在消费文化的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关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已经达到十几种之多①。在西方学术界关于生活方式的种种论述中还是…  相似文献   

18.
一 审美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概念.特里·伊格尔顿将从古希腊城邦制到后现代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化划分为"合-分-合"三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研究的概念、方法、评价尺度和研究对象的整体界定,应有比较统一的标准。文化研究应从价值体系的角度对文化作出全面的综合判断,否则便不能把握文化的精神实质,而只能就现象论现象,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研究传统文化也应解决好一个方法和标准问题。木文认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应用当代人的标准审视其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其次应摆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时代需要的关系。否则只能是按古人的标准评价传统文化和规划时代发展。这样不但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会对社会进步起极大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