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法在中国一般特指为汉字的书写艺术,然而东巴文字书法和汉字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文字比甲骨文更古老,还可能是同源,在早期都用于宗教活动。但当今的东巴文字书法创作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且处于起步阶段,汉字书法中魏碑艺术自然、稚拙、生动的特点和其产生于民间,通过字体结构的生拙趣味、刀刻石痕和风化剥蚀的沧桑漫漶感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东巴文字的特点与此相合,可从魏碑中学习这种趣味并用于书法创作中。  相似文献   

2.
目前书法批评的随意性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羸弱 ,主要问题是缺乏客观标准及审美维度体系。书法批评在艺术水平衡量、审美发掘和风格评析、创作规律总结、审美引导和阐释等方面的理论实践价值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法批评规范的建立。建立书法审美维度体系后可以简化书法评价并提高批评的客观性 ,人们的审美差异通常可以包括在这些维度之中。书法审美维度建立后需要建立评价模型和评分标准。针对传统研究中审美维度体系具有主观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 ,结合古代书论和多学科相关理论、并兼顾术语的通俗易解性 ,书法评价维度体系的构建可包括客观属性感知、书写过程感知、无偏好类风格感知、偏好类风格感知四类描述术语  相似文献   

3.
书写是日常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书法课堂教学是传授书法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书法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根本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中等专业以上级别的学校在书法教学中,摆在书法教师面前的一个素质教育的课题:就是使学生书写水平与书法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共同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能单纯从书写技术即外在形的角度去教授书法,还必须使书法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并行。应从下述几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书法是渲泄心灵情感的艺术;书法要形神统一、情理相通才能达到高超的意境;书法艺术师法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书法伤口的风格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书法教学以技法为主 ,忽视欣赏的倾向是导致学校书法教学效益不高和学生书法能力发展不全面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本项研究基于“大美育”思想提出“书法欣赏教学”法 ,并用实验法证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书法欣赏教学比传统的书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  相似文献   

6.
书法艺术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加强书法教育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尤其师范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当前高师书法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书法课程建设,改革书法教学,注重实践指导,使书法教育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汉字书写特点的基础上,解读了汉字书写在形成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中的作用,进而审视了中国书法的内在文化意义。分析认为,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变异性以及原生的一系列传统,更加激发其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构成其与现代文化接轨的内在通道。  相似文献   

8.
"现代书法"的内涵是指与古典和谐美不同的现代性(或现代精神),在美学形态上主要经历了崇高、丑、荒诞三个发展阶段。现代书法审美理想的嬗变是:追求丑、崇高,呈现出逐渐脱离古典和谐美的基本趋势。一言概之,现代书法的审美理想是"丑"的自我演变。  相似文献   

9.
书法家有意识的以自作的诗文或他人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对象,创作供人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是书法与文学自觉交融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现象是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它一方面表明此时文人已将“写字”看作是一种脱离实用的审美活动,另一方面表明文学对书法具有很强的影响和渗透力。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而产生的书法作品,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种书法和文学艺术融合为一的共同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创作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从而与文学相互交融的现象,在书法发展史以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搞好书法创作,办好书法展览势在必行。如何认识和把握书法展览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决定了书法创作的走向,也和每一个书法家个体的书法创作息息相关。本文一方面肯定书法展览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提出书法展览不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检验标准的观念,从而就如何处理好书法展览与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大学公共书法是高等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这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和书法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正确地书写规范化汉字;有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从广义上讲,大学公共书法教学应包括书写技能的训练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两大任务。书写属于实用范畴(或者说侧重于实用性而疏于艺术性),书法艺术欣赏则属于审美范畴(或者说侧重于审美而疏于实用性)。这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在书写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必然要了解点画书写的笔法、结体平衡的字法以及和谐统一的章法,这些都是书法艺术欣赏的基础知识。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书法理论中,傅山通过"作人""正""奴"等概念深入表现其遗民人格。在书法创作中,傅山通过笔力、"奇字"、率性、疾速等表现方法和"丑""拙""支离""直率"等创作审美来表现其遗民人格。遗民人格对傅山书法理论的渗透,能够使其书法理论观点鲜明、内涵深刻、铿锵有力和感人至深,但往往带着某些偏激。这种渗透,能够在其书法创作的取法对象、表现形式和意境创造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书法审美的一般规律与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的线条造型是形象的 ,而表达意境 ,抒发感情和个人取趣却是抽象的。 关于书法审美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因此 ,书法审美需透过笔墨进行联想和想象 ,进行主观二度创作才能完成。而主观二度创作最主要的是审美主体要掌握书法审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能透过眼前的笔墨 ,悟到创作者的师承关系、学识修养及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敦煌书法是书法发展历史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世纪末到本世际初的书法学科的设置和专业研究的深化,为敦煌书法与汉魏南北朝书法的书写真实性和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创造了极大的联系空间和无比广阔的联想场景,为书法历史发展的真实性研究和审美多样性研究,构建了新型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评价体系。以敦煌特殊的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书写现象和审美特征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觉,这个新视觉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成果,在书法创作中具有吸收文化精神和借鉴书法语言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支撑儒释道的审美进行了阐释与比较,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美实质是"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审美方式为"直观感悟"和"味无味"。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书法的审美言意是"得意忘言"。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的诗性语言来对书法的审美进行阐释,则是书法审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书法创作与思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思维结构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当代书法创作主流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书家应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相应的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20.
书法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因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针对书法教学在思想道德、审美素质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