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正>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绝对的;但超出这个范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则是相对的。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这个范围内,物质和意识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没有决定作用的问题,只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来研究。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决定作用等问题,曾发生过旷日持久的探讨和争论。然而,却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如何最佳限度地发挥意识的作用的课题。笔者以为,与其抽象地、思辨地去争论意识有没有决定作用,不如去探索意识对物质为什么会产生反作用、怎样起反作用、反作用需要哪些过程、环节、条件,以及如何才能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领域里,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大问题。但恰好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混乱。如何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便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至今仍是我们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就精神反作用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以及精神反作用的条件等问题上,发表一些看法,以期引起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自有哲学以来就一直争论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也很热烈。焦点集中在“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搞清楚这一问题,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研究上,从古到今都出观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引起争论的原因有二:一是资料不足,二是方法论问题。如十八和十九世纪关于微积分理论基础的争论等。因此,方法论问题很重要。 我在1984年第11期《国内哲学动态》上发表《试论观察系方法及其在信息研究上的应用》一文,初次提出了观察系方法。本文想详细地介绍一下观察系方法,欢迎指教。 一、从相对论引申出观察系方法 哲学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部分,物质和意识是第一层次概念。  相似文献   

7.
意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和无意识的问题,是心理学中长期争论的一个基本理论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外一些科学联合攻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很多年来,在我国,对意识的问题往往停留在一般哲学上的讨论,尚缺乏具体科学的研究;至于对无意识的问题往往人们还不敢问津,尚处于“禁区”或空白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理解“决定”的涵义问题。列宁指出:“如果进行争论,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页) “决定”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用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即说明二者谁居于决定作用的地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的“决定”,是赋予了严格确定的涵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一种新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本体论问题的新的回答。现代西方有些哲学家试图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学说中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任何一种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观点,都将有一个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就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结束了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争论。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过程中企图在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修改,用所谓实践本体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1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反映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的观念“物化意识”,以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物化意识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哲学史上有关观念的发展积累,需要提出和明确物化意识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关于两者的转化和统一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四个认识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化意识观”。它认  相似文献   

12.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13.
正确地解决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坚持唯物论,肯定物质对意识的本原作用,而且要坚持辩证法,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在本体论范围内,即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只有自觉坚持这个基本观点,才能坚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但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对生产力标准缺乏准确、完整的理解,甚至进行庸俗化解释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生产力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澄清一些模糊的思想认识。一、生产力标准与“唯生产力论”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第一性决定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不仅承认意识的存在,而且强调意识有反作用,当然这种反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认真考察和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进一步加深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论述很有裨益。 一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科学而又明确的概括,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恩格斯第一次作出的。但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有其山定的思想来源。 任何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以及哲学史的特点相联系。当人类的祖先还未脱离一般动物的时候,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之分。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自然界合乎规律地产生了人类。与此同时,人脑也逐渐发达起来,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意识,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区别。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对立面并反作用于自然界之后,才产生的。那么,从这时候起,哲学基本问题自身的演化过程其大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梦幻  相似文献   

16.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管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客观物质世界制约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客观存在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奔同志《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一文,该文认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混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以及思维与存在行没有同一性的争论,对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的理论分析却重视不够。其实,只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范畴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刘奔同志的文章,从这个方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走出了新的一步。但文中的有些提法和观点,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文认为,精神一物质关系问题是本体论上的问题;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则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见第171页)又认为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比客体概念更广泛,客体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实际地进入人们实践领域中的那一部分,(见第173页)这些看法就似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9.
张保权 《兰州学刊》2010,(11):41-44
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看做是唯物论,并由此引发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尖锐对立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在坚持物质对于意识的前提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了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的反作用,不但给意识对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且把物质、意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既建立了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也取得了科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