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的非理性道德论隐含着四层含义,而他本人对这四层含义的区分并没有明确认识。本文分析其中两层含义:特定行为的善恶来自行为者的情感、动机,人为的德的一般性区分是通过感觉印象确立的。行为者和评判者赋予特定行为以价值性意义。正义法则承载着事实性意义和价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遗憾的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发展道德认知、加强情感交流、重视行为训练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5.
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上,康德和孟子都肯定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人格尊严.在道德与幸福的问题上,康德与孟子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立的,但是康德通过"至善"来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对立,而孟子坚持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精神,在道德上并不肯定追求个人利益或幸福的行为,并未自觉反思道德与幸福何以能统一的问题.在理性与情感的问题上,康德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二分的义理架构,而孟子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合一的义理架构.康德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感"并不同于孟子对道德法则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6.
在关注道德情感对于品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探索中 ,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独树一帜。该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而且对德育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7.
G.E.Moore提出了一个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证,认为如果伦理陈述只是说话者态度、情感的表达,那么,一切道德主张上的争论就不涉及道德价值问题,但我们在道德价值上的确是有争论的,所以主观主义不成立.A.J.Ayer提出了自己在道德分歧问题上的看法作为对Moore的回应,试图坚持其逻辑经验主义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1)人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道德问题上形成分歧;(2)不存在不能归结为逻辑问题或经验事实问题的纯粹价值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分歧问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并且由其不存在也不会必然导向情感主义.另外,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所以,一种既拒斥客观道德实在又承认道德生活的真实性的伦理学似乎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8.
道德能力是个体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情境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在道德能力的生成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前提,社会关系是载体,社会实践是保障.培育个体道德能力必须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信仰,提高情境感知能力和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属性,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人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思想品德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基于情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音乐赏析"课的开设,是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对大学生情感、个性、道德精神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平 《阴山学刊》2014,(3):88-93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特殊形态,它脱胎于情感,是众多情感类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道德行为具有原动力功能、价值判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人的群化生存事实要求人必须成为道德的生活者,因而其道德行为的生成、敞开离不开道德情感,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成为必须。而家庭、学校、社会,此三者构成了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三维途径。相对地讲,家庭道德情感培养立足于当下而具有奠基特征,学校道德情感培养趋向于理想而具有系统性,而社会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方式恰恰是实践的磨砺。  相似文献   

12.
黄彦华 《理论界》2013,(12):128-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孔、孟之间的郭店楚简儒家简提出"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入者,义、礼、智)"的个体道德建构范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为道德有两条建构路径的理论.郭店儒简立足于人,内以情感为"由中出者"的情感道德的建构依据,外以人伦为"由外入者"的理性道德的建构依据.这种基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人伦建构个体道德的范式,既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了群体生活的秩序需要,使个人生命在和谐的群体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郭店儒简确立了儒家个体道德建构范式,使儒家道德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仰、践行、追求.郭店儒简个体道德建构论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阐述:其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主要关注情感文明形成和表现的社会经济动因,焦点在于如何形成文明的生产情感和消费情感;其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主要关注情感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以及情感的内在道德价值和外在道德价值的满足;其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主要关注以满足人本身的价值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感;其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情感的控制状况以及情感的平等状况.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养成教育是指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应以生命为根基,教师道德养成教育的四方面内容都凸显着生命性.如今,在生命视域下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出现了异化:生命道德认知意识淡薄;生命道德情感的冷落;生命道德信仰的偏失;生命道德意志的丧失.为此,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应从生命视角培养教师“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生命道德素养,完善教师生命!  相似文献   

17.
在休谟的道德世界中,情感代替理性成为道德评判和道德原则的主宰,扭转了古代伦理学的理性思维,开启了自我的情感世界。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别来源于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对自我而言,实则是一种基于苦乐感而来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于人性中共有的同情感,个体自我的道德情感与他人相互传递、产生共鸣,普遍的道德基础和原则得以确立。重新审视休谟理论的情感特质,不仅可以展现他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做出的独特贡献,也能反思当下人们为解决现代道德危机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僵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道德冷漠是对他人道德急需的无响应,是一种典型伦理病症。处于维护个人私利与遵循道德规范两难兼顾、道德选择失范与追寻德性伦理交叠相映、网络道德冲突与践履道德责任多重失衡的现实境遇下,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力弱化、道德情感力淡化、道德行动力软化,不仅引致“排序式”“粘贴式”“病根式”道德冷漠无序蔓延,而且加重了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紊乱。寻找走出道德困境、化解道德冷漠的实践路径,需要借鉴道德叙事的意义架构,通过道德认知的澄明术、道德情感的催化术、道德行动的生活术,叙出事之“知”、事之“情”、事之“行”。  相似文献   

19.
张雷 《学术探索》2015,(3):27-31
就启蒙运动的进步意义而言,启蒙理性在知性领域给予人以真理和自由,在道德领域启蒙理性把道德判断的主体还原为人自身,即有理性的存在者为自身颁布道德律令。然而由于启蒙运动自身存在着固有的逻辑悖论,启蒙运动特别是启蒙理性不正确地对待情感导致了现代社会诸多的道德困境。休谟的道德哲学不但证伪了宗教神学的道德基础"上帝存在"的观念,而且还诘难了理性主义道德认识论,因此,回归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认识论为应对启蒙理性导致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马忠 《江汉论坛》2008,2(1):90-93
孙中山的政治建设思想,强调首先从"革心"开始,其目的在于发掘政治转型的情感因素、认识根源和道德力量,变革国民心理的政治价值,就是培养政治情感、提高政治知识和强化政治伦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是在分析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人民实际知识水平和德教传统基础上提出的论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