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  相似文献   

2.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3.
<正> 明代中叶,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抗御倭寇是当时海防当务之急。在抗倭斗争中,担任过浙江温、处二府(北起杭州弯南至温州弯)军政要职的就是我省晋祠人高汝行。高汝行字修古,号东庄,明弘治六年(1493)生。正德十四年(1519)中己卯科进士,正德十六年,登辛巳科进士,殿试授户部主事。嘉靖元年(1522)受皇帝“业精绘术,克笃操修”的褒奖。旋“督理淮捣漕运。”后因政绩卓著,升任安徽庐州知府。在庐州,“课农讲学,振兴文教,民皆仰之。”  相似文献   

4.
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十五岁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因上奏触怒嘉庆皇帝,坐大不敬律拟斩立决,后免死发往伊犁.嘉庆五年四月释放回籍,著书赋诗;嘉庆十四年(1809年)病卒于乡里.洪亮吉是清代著名学者,在经学、史学,古今地理、诗同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他对人口学问题也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卓越见解,引起后来人口学家们的重视.本文拟就洪亮吉的人口学说作初步述评.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人、诗论家潘德与(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出身子衰落的书香世家,早年“屡困州举”(应乡举十二次)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年已四十四。此后六次参加会试,出入京师,没有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因不愿“趋走省垣,候大府驱遣,作令不知何年”,未赴。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未入仕途。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他的《养一斋诗话》,在嘉庆、道光间的诗坛上,不论是诗学观,还是对古人诗歌的评骘,都有重要意义,今天亦不乏借鉴价值。郭绍虞先生称之为“严肃认真”的诗话之一,并选入《清诗话续编》。现就个人闻见所及,对其主要观点之一的“质实”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6.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享年66岁。俞正燮的父亲,名献,字可亭。乾隆四十二年(1775)拔贡生,官句容县训导。俞正燮少时,随父任所读书。好学不倦,其父学俸所入,几尽以购书。又聪明过人,人称其“读书过目不忘”。道光元乓(1821)中举人。俞正燮二十多岁,外出游学。前十年去来于兖州、济宁、泰安、济南、临清、曹州一带,又北上京师。后三十年往还于徽州、颍州、武昌、长沙、苏州、常州、江宁、杭州之间,亦再至北京。综其所事,大都“以所学客达官贵人,佣书为活,介乎门客之间。”事之显著者,如嘉庆九年(1804),在兖州兖沂曹济道孙星衍署。时孙星衍为伏生建立博  相似文献   

7.
包世臣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一位提倡改革的思想家。包世臣(公元一七七五年至一八五五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他生活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他目击时艰,关心国计民生,以经世致用为治学目标,怀抱“经济大略”,力图有所革新。但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得志,三十四  相似文献   

8.
李汝珍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是清朝河北大兴人。生卒年不详,据胡适、孙佳讯等考证,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约卒于道光十年庚寅(1830),享年约为68岁。主要生活在乾隆中期经嘉庆到道光初年、鸦片战争的前夜,西洋文明的炮弹还未轰开“老大帝国”闭关自守的紫金城宫门。他主要的活动地区为海州板浦(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与兄李汝璜(板浦盐课司大使)一齐生活,其阅曾两度去河南任小官。对李汝珍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一是李汝璜,字佛云,监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从大兴移家到板浦,次年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调任淮南草堰场(离施耐庵故里、张士诚起义的白驹场仅三十六华里)大使,前后住板浦计20年,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的《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原未署年月。该信的受信人宝兴,即觉罗宝兴,字见山(一作献山),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年进士,自翰林院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庄”。龚自珍与他相识,是在嘉庆十五年(庚午年)。这一年的秋天,龚自珍参加顺天乡试,考中副榜贡生,而宝兴就是龚自珍的房师。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龚自珍在  相似文献   

10.
包拯与改革     
(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基本上和真、仁两代相始终。 北宋真、仁两代,从经济上看,是北宋的繁荣期,但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官僚集团剧烈膨胀,由宋初不足一万、真宗景德中的一万余员,到仁宗时的二万余员,军队也由宋初的二十几万,发展到仁宗时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已经重印发行。这部书是训诂学和文字学的重要著作,而段氏在注文中引用了一些四川的方言和名物以印证古语古事物,是其特色之一。本文仅就此一特点,略作介绍,并对这一训诂方式在训诂学上的源流和地位略加申说。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在他的一生中,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近十年的  相似文献   

12.
一、章汪二人的共事关系会稽章学城字实斋,江都汪中字容甫,是同时著名学者。实斋生于卓乞隆三年(一七二八),卒于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六十四。容甫生于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卒于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五十一。实斋乾隆四十三年成進士,已四十一岁。他自知“迂竦”,不敢入仕,以后也未正  相似文献   

13.
纪晓岚以总篡《四库全书》知名于世.晚年撰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独具一格的笔记小说,为世人所称道.他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主持风会,赫然为一代文宗.纪晓岚名昀,一字春帆,晚号云石,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死于嘉庆十年(1805年),享年八十二岁,正逢所谓乾嘉盛世.二十四岁中举,  相似文献   

14.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改号西沚居士,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太仓嘉定县人。他是乾嘉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史学家之一。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篇》一百卷,《西庄始存  相似文献   

15.
问:据闻,最近山西省对特、一等革命伤残人员护理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其具体规定是怎样的?答:山西省民政厅、人事厅、财政厅2003年10月10日以晋民优字[2003]11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通知,其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民优发[1993]10号文件和省民政厅、人事厅、财政厅晋民优字[1993]138号、[1993]晋财行字第553号文件精神,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提高特、一等革命伤残人员的护理费标准。1.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护理费的特、一等革命伤残人员(包括革命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其护理费标准调整为:特…  相似文献   

16.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补户部江南司主事,无意仕途进取,浮沉郎署27年,一官未迁。郝懿行潜心著述40年,“学问渊博,经术湛深,嘉庆年间海内推重”,留下著作数十种,遍及四部,《春秋说略》和《春秋比》是其经学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在家乡办团练,横行乡里。后追随李鸿章参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农民起义,因“战功卓著”,清政府赐封他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等头衔。这是他一生中反动的一面,应予批判。但他晚年任台湾防务大臣和台湾巡抚期间,富于爱国热情,有识见,有胆略,英勇抗击法国侵略,竭尽心  相似文献   

18.
吴清鹏,字程九,号西,又号笏庵,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文学家吴锡麒第七子。清鹏,嘉庆二十二年(1817)一甲第三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御史、官至顺天府府丞。告归后,  相似文献   

19.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年轻时在家乡办团练,后参加淮军,为淮军宿将。1883年(光绪九年)7月,刘铭传奉旨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1884年(光绪十年)10月,授福建巡抚。时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卒于清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年六十四。他自少就爱好史学,“史部之书,乍接于日,便似夙所攻习然者”(《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六》)。年四十始成进士。“自以迂疏,不敢入仕”(《章氏遗书》卷十七《柯先生传》),历主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为和州、永清、亳州修志。晚入毕沅幕,纂修《史籍考》及《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校仇通义》及文集若干卷,近人刘承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