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英 《学术探索》2009,(1):115-1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观念上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创新意识推动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相对而言,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亦存在种种困惑和不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到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语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参与当代文化和意识形态建构。因此,在文学话语内部批评儿童文学,是确保儿童文学既保持其独立性及特点又融汇于文学话语之中的有效途径,从而确保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保存自己,并且形成一个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价值论是运用价值论的理论方法开展“儿童文学价值”的理论研究。“儿童文学”以儿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儿童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规律决定了作为客体的文学的具体形态。作为客体的儿童文学是为了儿童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我国儿童文学价值现象的普遍性、价值命题的典型性、价值建设的时代性与儿童文学价值论的专门理论研究的欠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都在强化其民族身份研究的背景下,中国儿童文学基于自身文化立场的系统的价值论更显得基础而迫切。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具体包括:中国儿童文学价值生成与价值观念系统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创造与功能系统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实现与批评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儿童文学价值论等。中国儿童文学是一个综合价值系统,还包括儿童文学多重价值主体、多元价值类型、儿童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等现实论题。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清教徒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们对美国儿童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是移民文化,它在儿童文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学者进入儿童文学领域,推动了欧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欧美学者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是“真正”的文学,因此所有的文学批评方法都可用于阐释儿童文学。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批评分析、读者反应论、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文学研究。学术界借文学批评理论及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儿童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美国学界重视心理学,并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逐渐成为美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热点,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及其作者也往往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对象。儿童文学多样性也成为美国出版商和研究者最近几年重点发展的领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对儿童文学的影响以及儿童整体阅读量下降引发儿童文学危机等问题近年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美国的儿童文学研究不少已经相当成熟,进入到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深层融合阶段。反观我国,在创作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上都相对薄弱。在新时代,系统借鉴外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建构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并指导中国儿童文学写作实践,是中国学者当下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伦理意识与秩序、能力的养成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二十余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涂明求 《学术界》2012,(6):95-103,284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轫期,学界主要有三派观点:“古已有之说”、二十世纪初叶“外国移植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稻草人》说”.本文以童谣为中心,针对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就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的观点,详细考察此观点的具体出处及其论证过程,反证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悠久存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三种主要文脉资源,即神话文学、韵文文学与幻想文学,并具体考察了这三种资源的儿童文学生成形式与艺术特色,由此论证明代吕坤的《演小儿语》是中国第一部儿歌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中国版的“格林童话”与中国第一部童话集。文章就神话文学、韵文文学与幻想文学对古代儿童阅读接受的作用与影响展开检讨,古代“圣人皆孩之”与“缩小的成人”两种悖反的儿童观是观察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接受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谭旭东 《江淮论坛》2022,(6):173-180
从“五四”前后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史写实践就没有停止过。除儿童文学史论、批评史和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原理外,还有许多学位论文和期刊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回顾已有成果,儿童文学史写尚存不足,儿童文学还缺少一部成熟的演进史,现代儿童文学的起点也没有确认,其发展的断代分期问题也没有解决,对儿童文学演进的内在规律及运作机制还缺乏清晰辨识。中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的教育价值、学科和社会意义非同寻常,它不是简单地为某一个文学门类进行总结,也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做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有利于充实中国文学史、完善文学理论体系,有利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中文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和儿童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儿童文学的学科共识与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9.
于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究,在舞蹈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于平的艺术批评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广大艺术家的艺术调整;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艺术批评的理论分歧;大量汲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宝库里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郑远嘉 《阴山学刊》2021,(2):27-34,59
不少西方文论中使用广泛的概念,在解释儿童文学时都显得捉襟见肘。如将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女性批评等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概念置于儿童文学的视野下考察,便可明晰此点。故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填补儿童文学身后的理论盲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反理论”的儿童文论不仅将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还可能为当代文论提供全新的对照点和参照系,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拓宽文学理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建设和具体实践两方面对郑振铎在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指出郑振铎早在 2 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期 ,就不仅深入批判了封建儿童观的罪恶 ,不人道 ,揭露其实质就是要将儿童培养成统治阶级的“顺民”和“奴仆” ,为在中国建立符合世界现代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新型儿童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探讨 ;而且还以大量具体、深入的实践 ,组织、创作、翻译、改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为中国儿童文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历史提供了今天,今天塑造着未来──读方卫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黄云生一部三十余万字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作为浙江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赫然面世,我的欣喜和激动无以言表。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普遍认为是从““五四””时期开...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21,(4)
朱自强儿童文学理论是一个较完备的体系,他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之说,以及他对"本质论"和"本质主义"的冷静辨析,都是为建构一个以"儿童本位"为基石的理论系统服务的,前二者为"儿童本位"观之成为首要的理论基石保驾护航,三者彼此照应、互相解释,形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结构网。  相似文献   

14.
藏族儿童文学是藏族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珍宝。儿童文学在藏族古代智者的著书中很少见到,但在民间早有流传,成为口头创作,并根据本民族所固有的,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日益发展。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象明澈清凉的霖雨,为培养藏族儿童的心灵之花,献出了养料和甘露。 藏族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象我这样的人是无法论清楚,但想稍作研究,谈些管窥蠡测之见。儿童文学,一般说来是把儿童所喜爱的动物、植物作为题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很少有把模胡不清的思想写成作品的,它用适宜儿童特点的生气勃勃的意趣盎然的语言。例如传说故事《雏鸟》中的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5.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门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作一概要勾勒,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以期对推动史学批评研究有所助益。 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相似文献   

17.
启蒙思想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从清末民初开始萌芽,到"五四"时期才真正诞生,其儿童观与文学观的树立,经历了由政治认同到本体认同的过程.在其发生过程中,启蒙思想始终推波助澜:政治和人学思想的变革推进了对儿童地位和特性的深入发掘,美育理念的推行则催生和强化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性.现代儿童文学既是启蒙思想的产物,同时也担当着启蒙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白云史学批评,是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包括对史学现象与史学思潮、史家与史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本身的反思与审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外来文学影响和自身意识逐渐成熟共同作用下的"风景发现"。从西方儿童文学、人类学等"外面"接受而发现儿童文学,存在着理论"损耗"和"变形",作家往往会依据现实需要和传统习惯调整接受维度。由童年体验所导致对传统儿童文化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现代儿童观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从"儿童问题"到"儿童文学",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与现实"文化革命"相关,呈现出"为儿童的文学"的典型特征",儿童本位"的文学观念始终未能确立。如何处理"现实性"与"儿童性"的平衡,是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