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有人提出了多元论的主张,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元化。《法学研究》1986年第6期《略论法的概念和法的质的规定性》(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就是这种观点的一篇代表作.《略论》以“多因果网络的现代思维方式”对法的本质性进行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的旧概念”大不相同的结论,认为法的质的规定性应该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社会性、区别于道德的强制性和不同于一般习俗和习惯的规范性的综合体”。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文艺学大纲     
本文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有《浪漫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文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关于艺术的根本特征》(载《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载《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4期,《新华文摘》1894年第10期),《意象与艺术细胞》(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关于艺术系统的分析和思考》(载《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4期),《论典型与意境的异同》(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石》(《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五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等。以上论文反映了作者构思《文艺学大纲》的部分主要观点,读者在阅读此大纲时,可参阅上述论文。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4.
金玉琅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4期著文,认为反映的原来定义存在如下不足:1.反映缺乏基础,它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基础中介;2.人们往往将反映等同于认识,也值得商榷;3.原定义仅以人的感官机能而不是以人脑机能作为主体反映客体的前提,似有古代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朴素之嫌。  相似文献   

5.
拜读魏杰同志《通货失衡的两个理论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一文后,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能赞同,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这份供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试用的教学大纲,未经有关领导部门审定,很不成熟,供大家讨论.对大纲的书面意见,请于九月十日前寄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转.参加大纲编写的有:蒋学模(复旦大学)、宁玉山(中国人民大学)、曹序(吉林师范大学)、李诚能(华中工学院)、黄涵荪(华南农学院)、钱凎荣(北京大学).此外,即将发表出来征求意见的还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载《教学与研完》1979年第4期)、《中共党史教学大纲》(载《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载《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8月出版).  相似文献   

7.
近年,不少人主张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流,陈铭、徐余、王侠等同志的文章(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以下简称陈文、徐文.)即为这种观点的代表.本人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渗透才是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台的最好方式.下面谈几点我对“分流”与“渗透”问题的看法,以求教于陈、徐等诸位专家.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主要检阅一九八九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的状况。对于一九八八年以前“文心学”的演进及发展,牟世金先生的《‘龙学’七十年概观》(载《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七年第三、四期及一九八八年第一期),李庆甲、汪涌豪先生的《建国以来〈文心雕龙〉研究概述》(载《复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不必加以重复。总的说来,如果回顾四十年来的情况,多数人认为,从一九七七年开始,《文心雕龙》研究进入兴盛期,而到一九八三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时达到高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杜书瀛关于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问题,在1989年我发表了三篇文章,即《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载《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载《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5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载《云南社...  相似文献   

10.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横江词》是李白很重要的一组诗。我在《关于〈横江词〉的两个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对“横江”地点及诗的写作年代作了探讨。后来,何庆善同志针对拙文写了《谈〈横江词〉的写作背景——兼与李协民同志商榷》(载《郑州大学学报》82年第一期,以下简称“何文”),同意拙文关于“横江”地点的论述,但却认为前人黄锡  相似文献   

12.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刊登了陈君谋的文章《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6期复印,以下简称陈文)。作者认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是游记性质的作品。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一是吴承恩不具备写游记性质《西游记》的条件。众所周知,写游记性质作品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本人须有亲身的经历,要有时间、精力和目的去游览名山大川,耳闻目睹异国风土人情。如辩机的《大唐西域记》是根据师父陈玄奘赴西天取经途中亲身经历的种种奇遇,并通过其口述写成的。又如元初道士邱长春“固尝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  相似文献   

13.
周桂钿同志的《略论汉代宇宙观种种》(载《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对拙文《两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载《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意见,主要是不同意我们对《淮南子》和王充的看法。本文拟就周文商榷的问题再谈谈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就教于周桂钿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丁冰 《中华魂》2008,(3):58-61
来信丁冰老师:我从《中华魂》2006年第12期上读过您的文章《基尼系数能否适用于我国?》,很受启发。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从"郎旋风"看否定改革的第三次思潮》,认为改革以前我国贫富差距相对来说是"无穷大","所以,从大趋势讲,改革以后贫富差距显著缩小"。(载《"张勤德旋风"实录》,中国展望出版社2007年版)另有一  相似文献   

15.
在《意识能动性刍议》(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刍议》)一文中,我认为“能动地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倪志昂和隋军同志在《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吗?》(载《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以下简称“倪文”)一文中,对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细读“倪文”,觉得其中不乏合理之处,但所提出的一些主要反对意见似难以成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倪志昂和隋军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一、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 1.0 近年来,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见于刊载的有吴学宪的《贵州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和汪平《<贵州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读后》(《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二文。由于吴文过于粗疏,文中错讹颇为不少,对毕节话中的文白异读的真正成因实际上缺乏基本的了解;汪文虽有所订正,但由于作者是根据他本人所知道的贵阳话来作的判断,对于了解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我在拙作《春秋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和《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载《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5期)两文中,对先秦思想家的价格理论作了初步评介。汉代思想家基本上继承了这些理论,但有着时代的特点,现简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角度研究哲学史,划分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此对中西哲学发展道路之异同进行比较,阐明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种值得唱和的方法。张世英先生的大作《“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文中张先生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精湛分析,指出西方哲学围绕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经历了柏拉图以前早期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近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李先煜同志在题为《概念反映什么》一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其中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定义的观点,我们是赞成的。但是,李先煜同志否定这个定义的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赞成“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有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当然也不否认对象有本质属性,不否认“本质属性”这个概念本身。 李先煜同志是从否认事物有本质属性,进而否认“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的。他认为,“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的主要理由是:本质是内在的一般的东西,而属性是外在的特殊的东西;本质与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本质”来限定“属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 李先焜同志的这种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首先,李先焜同志关于事物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他说:“所谓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质,在这里本质与质是属于同一序列、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在与其它事物发生某种关系时的外在表现。” 这个定义有两处不确切: 第一,在这里,发生某种关系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而是事物与其它事物  相似文献   

20.
读了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历史分期问题新探》一文(作者为于文藻、陈述。又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0年第6期),很受启发。该文从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主党派史进行了合理分期,是一篇具有开拓意义的好文章。但对于该文认为民主党派内的交心运动发生在1959年,笔者却未敢苟同。现把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材料后得到的想法提出来,与于文藻同志和陈述同志相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