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华 《重庆社会科学》2013,(2):75-77,66
在当代人的阅读世界里提倡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似乎是一个过时的提议,并不会得到我们中那些"大多数"的响应。对于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古典"与"名著"两个词皆被悬置在高高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空虚和不接地气。在我们若无所思、被动地要求为创新求变的未来作奉献的时代里,"古典"极容易被与返古或复古的精神等同起来。名人巨著的皮相早已被拆解得  相似文献   

2.
一、圣贤理想与英雄业绩在社会理想产生、确立、发展和变更的过程中,有两种人的历史作用尤为引人注目,一种人是新社会理想的倡导者,即所谓精神领袖或思想"圣贤";另一种人是自觉地率领痴迷若狂的民众去实践圣贤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的实干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英雄"。在一个旧的历史时期行将灭亡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伊始,当旧的社会理想已经失去了感召力而新的理想尚未出现之际,思想圣贤就会应运而生。如"世界历史的轴心期"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普罗泰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大雄(筏驮摩那)…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理论的规范与实证两种范式之分对"经济人"内涵的嬗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概念既有着深厚的经验基础,又受到传统道德行为的约束.实证经济学把"经济人"概念与道德伦理完全割裂开来,个体被抽象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规范经济学强调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在人性假设中的重要性.只有把实证与规范两种范式结合起来,"经济人"概念才既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又能准确地描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中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留学"一词源远流长,但晚清以来中国人使用"留学"却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主要使用"出洋肄业"一词。戊戌以来,"游学"一词逐渐成为官方使用的专有名词。同时,民间受留日学界的影响,更多使用"留学"一词。20世纪初出现"游学"、"留学"二词普遍混用的情形,但"留学"一词更受欢迎,影响及于官方。"留学"一词运用的过程,正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逐步深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7,(1):86-90
同性恋概念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同性恋大概念下的相关词汇已经更新,对于同性恋一词的翻译亦应与时俱进。男风概念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属于文化负载词,对此的翻译不宜简单等同于同性恋,全面解读男风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必要前提。同性恋和男风的概念翻译皆应考虑文化背景,从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6.
黄芳  徐晓风 《北方论丛》2014,(4):130-132
税收观是一个国家自身经验的产物。不同的国家因税收观生长土壤不同,生成路径不一,税收观自然呈现差异性。中国古代以封建社会为主的税收观,必然体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等理念。即使税赋征收方式有所变更,但为皇帝、皇权服务的核心未有变动。现代中国税收观及其理论的形成深受苏联影响,"国家分配论"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特色。西方税收观经历了古典时代、中古时期,到近代形成了不同流派、学说,为现代西方税收观的形成、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和"的概念在中国哲学领域中已经有一些讨论了,"和谐"甚至变成了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大家一般注重的都是"和"的价值,而对其作为原理的基础性探讨相对则不够.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如何作为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中国哲学家对于"和"都贡献了什么样的重要见解和智慧呢?  相似文献   

8.
论宗教时代的文明分野问题赵林宗教时代的文化特性英雄时代以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终结的标志,罗马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在公元5世纪反被野蛮的日耳曼人所征服。罗马的悲剧只是一场世界性的重大历史转折过程的一个典型例证,事实上,在从东到西的所有古典文明中,在大...  相似文献   

9.
"河北"作为中国省级政区名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首先使用于自然区,其次是大军区,最后才是大政区;作为大政区名称的使用与北朝时期的行台有关,至迟在北魏末年的孝庄帝时期已经出现,唐代河北道则经历了由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变.古代时期河北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标志可以概括为上古时代的双重文化、中古时代的融合文化和近古时代的畿辅文化.河北历史文化的地位则是中华丈明的创始地、北方文化的代表地、民族融合的交汇地、政治中心的归宿地和金戈铁马的四战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一词古已有之。它和意识形态操作层面上所用之"封建"不尽相同。随着西学在20世纪初的大规模输入,西文feudal在我国被对应成"封建"一词。随之而来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封建"一词相当程度上的语义混乱,更由于其后对"五种社会形态"说的完全采纳,而致使有关本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西方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以及如果经历过那么是何时进入的争论和聚讼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封建"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变迁最终导致了标准教科书中中国历史发展框架相关认识的固化。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7,(3)
孟旦在其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图像"和"丛生"这两个概念。基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方案,不但适于展示中国哲学之特质,而且较之当代西方哲学中诸如隐喻、诗化哲学、图像修辞、异延等众说纷纭的新尝试更为简朴,在哲学上具有进一步开发和提炼的前景。实际上,"图像"和"丛生"概念所揭示或反映的,不是传统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或本体,而是"间性(interality)",亦即非实体的现实。尽管在早期文献里找不到专论间或间性的例证,似乎也没有将间性抽象为哲学范畴的明确努力,但是"间"字在古典文献中的使用却绝不罕见。如何认识和对待现前的间性状态,如何遵循和建设理想的间性条件,实为古典中国哲学的核心关注。正是蕴含在"图像"及"丛生"概念中的间性(论)视角,使得中国先哲发展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路径与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2.
"虱"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魏晋时期"虱"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虱"语义场成员基本源自先秦,包括虱、虮、蚤、蛭、螕,其中"虱"是该语义场的代表词。此后,"蚤"日益发展,开始进入"虱"语义场的核心,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壮大之后,到明清时期"蚤"逐渐排挤了"虱"而在语言中更受青睐。  相似文献   

13.
<士兵突击>作为主旋律励志偶像剧的热播有助于反思我国电视类型剧的本土化.从深层原因看,其成功有赖于以子辈如何成人为核心的中国泛家族文化传统或"拟亲属关系"传统的历史无意识回溯.该剧展现出交织着古典家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拟亲属关系传统的想象态英雄成人仪式,由此可见出中国古典家族文化传统及现代"拟亲属关系"传统在当代成人模式中的无意识的支配力.这表明主旋律理念及其偶像化表达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的力量有时远胜于流行的商业老套,可成为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电视类型剧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阶级视角论述历史主体的“历史主动”,列宁使“历史主动”概念外延发生深化,从阶级视角延伸至阶级的自觉成分,即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的创造性”和“历史的自主活动”两个视角论述历史主动的原著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汉译词,可以划分为“历史的创造”系列译词和“历史的自主”系列译词。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两个系列的汉译词相互融合容受,生成了“历史主动性”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语用新场景中,“历史主动性”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并产生了“历史主动精神”概念,“历史主动性”和“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统合成一个上位概念,即“历史主动”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5.
"巫"与"圣"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巫"与"圣"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时而关联互渗,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圣"的文化关联,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8,(3):137-142
英雄是高度体现民族历史内生力量的精神图标和文化符码,他们不但能引领世界某方面的超常发展,而且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与精神品质。世界各国的"英雄史诗"忠实地留存了各民族的创世传说,艺术地呈现了人们的英雄崇拜;同时,不少传世诗人以"英雄知音"的高度一并名垂青史,跃升为精神世界的英雄或导师,开创了事功型英雄与通灵型英雄并立、行动者与记录者"同品"的先河,大幅度提高了文学经典的思想境界和人性情趣。这些诗文英雄不但能够超越时代,而且成为守护信仰、留存希望的精神英雄。将"英雄崇拜"和"理性品格"内化为一种"责任"和"荣耀",是20世纪世界文学在经历了两次人类大屠杀、多元化思潮的撕裂、市场化与高科技冲击等社会大转型后依旧经典迭出的内在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作为当代一种难得的共识,文学要能给人希望、要有理想品格,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汉语"民族"一词是中国的本土词汇,是不具有国家和政治因素含义、主要基于文化差异来区分"我族"与"他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教无类、华夷一家"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即"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两种工具,被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势。从总体历史来讲,仍然是文化主义的民族观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被历史赋予特殊内涵的文学口号,"写真实"已构成现实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演变的一条显性线索.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写真实"作为科学理性精神的表征及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摹而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视野: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它作为拯救的武器为获取文学的独立话语权而抗争;在80年代初,它又作为"再启蒙"的理论起点对现实主义进行"还原".而在80年代末,随着历史语境的转换,西方"所指"概念对传统认识论中"真"的概念的颠覆与重构,"写真实"终结了其历史使命,从而走向退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发挥出其"本虚而实"的作用。"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的文化状况,其病在于有"解构"而乏"建构"。儒学"以身体道"群体的失落,心性儒学之"道问学"层面的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后革命"时代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性之"实"的教化方式的被边缘化,导致了切合民众生活之文化自觉和整合功能的缺失。返归历史文化本原以建立核心的教化理念和文化整合认同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已是势所必然。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中国学人应有足够的理论和文化上的积累与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英雄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中介性存在,“中国文化英雄”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形成和社会政治运作方面,始终起着导向性、支配性作用。但由于它缺乏一种明确的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所以,不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重要性都长期被人忽略。本文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把中国文化英雄作为核心概念,指出文化英雄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承载者;论述了作为文化概念的英雄形象与文化价值、文化结构的关系问题,为学术界、思想界提供一种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新思路和新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