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柳河东集》卷十六转载了韩愈的《天说》: “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菰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雍底,为痛疡疣赘瘘痔,虫亦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  相似文献   

2.
以创作思想为例,论述韩愈对<文心雕龙>之认同与借鉴.韩愈创作思想主张以情为主,强调"不平"之思、感激怨怼、"勃然不释"之情对文学的感召、激发,与<文心雕龙>"立文本源"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脉相承.创作修养上,二者皆主"虚静"说,主张多积累、多体验;文学风格上,韩愈认同刘勰之风格多样化的主张,坚守执正驭奇的基本指导思想.韩愈从创作思想上,认同与借鉴刘勰之理论主张,从而建立了正确而通达的基本文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韩愈与苏轼博大其文,深邃其思,曰海曰潮均不为过。故学界以“海”、“潮”形之,始称“韩海苏潮”,继谓“韩潮苏海”。称海称潮,位置之变,反映了韩学与苏学界对韩愈、苏轼二人合乎实际的重新认识和了解。韩浑灏流转,势如长江秋注,潮之喻更切;苏海涵地负,澜翻波卷,其博其深非海不足以形之。韩潮苏海内容为何,正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篇记下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愤;国政失策、危机四伏之忧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干谒进取;诗酒遣愁;宴游交欢;游仙逃佛等;他的伟大,在于他有以国家之痛为痛,以生民之病为病的崇高情怀;他的痛苦内容,正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人文关怀。而其中闪耀的仁爱、人性、人道光辉,又使其超越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局限而展现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对韩愈及其作品之研究,历来甚多。对韩愈碑志文之研究,却微乎其微。而韩愈碑志之作约占韩文总数百分之三十,数量不可谓不多;其中不少篇什,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质量不可谓不高。然而竟遭冷落,少人问津,这和长期以来所谓韩愈“谀墓”有重要关系。 刘禹锡说韩愈:  相似文献   

6.
度信入北以后的诗文多抒发家国俱亡、天涯羁旅的痛苦情思,而实际上亡国之痛和乡关之思的背后隐藏着其后期最为深重的精神痛苦——对自身失节的愧悔。庾信的愧悔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为师之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搞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中国,谈到教师问题,常常援引韩愈的《师说》。韩愈为什么撰写这样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呢?因为他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到底多久?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称:"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留下了许多歌咏九江山水的诗篇.这些诗篇在描绘九江山水的同时,也真实全面地展现了诗人贬居江州时种种复杂矛盾的情怀:有悠游山水之乐,有沦落天涯之痛和亲友故园之思,也有国事时局之忧.  相似文献   

9.
<正> “文以载道”这一口号,首先是宋儒周敦颐提出的。韩愈的门人李汉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柳宗元也说:“文者以明道”。我们认为“文以载道”可以作为韩愈一生文学创作成就的一个理论概括和实践说明。但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它和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严格区别开来。宋儒认为“文以载道”只是着重在“道”,主张“文”是可以不学而自成的,谁若重文,那就会导致“玩物丧志”,甚至“作文害道”。而在韩愈看来,“文以载道”只是着重在“文”,是“约六经之旨以成文”,他主要只是希望用“道”来充实和提高“文”的思想内容。宋儒批评韩愈是“古人好道而及文,韩退之学文而及道”,是一种“倒学”。但我们认为:这恰恰证明韩愈作为一个“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的文学家的当行本色。因此,象朱熹那样嘲笑韩愈  相似文献   

10.
《周书·庾信传》中说:“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哀江南赋》一类作品是否是表达“乡关之思”,庾信在北朝究竟是否真的“位望通显”?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本文将逐一辨析。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云:“诗到元和体变新”;《旧唐书·元白传评》载:“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清冯班也说:“东坡云:‘诗至杜子美一变’,按大历之时,李杜诗格未行。至元和、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由此可见:元和年间是唐诗大变的重要时期,而这大变的主盟者,则应包括元稹、白居易在内的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等元和诗人。对唐诗大变的主盟者——元稹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清初诗经学总体特征为:汉宋兼采,多元发展,主张实证,全面总结.在学术思想上表现为:不主一家,兼采众说;诗经学家在情感上表现为:亡国之痛,故土之思,忧患之情.这由孙承泽与王夫之二家的诗经学思想和著述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屈原与韩愈的政治观的试比较,认为:一、屈原与韩愈在关于政治权力来源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屈原认为政治权力来自"祖先鬼",韩愈则认为来自天之"道";二、屈原和韩愈的施政措施也有所不同:屈原的施政措施具有非政治功利性的特点,而韩愈的施政措施具有儒学政治功利性的特点;三、在政治家角色观方面,韩愈比屈原有更强的谋生观念和儒家制欲观念.文章的结论是:由韩愈的事功可以推知,儒学政治家的政治观较少地受到屈原政治观的影响,屈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其个人人格方面.  相似文献   

14.
韩愈历来被视为儒家排挤佛道最重要的代表,但他对于佛道文学则不乏认同,一则认同其恢奇之风格,一则认同其平淡之风格。究其因,首先在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都能容纳这两种风格;其次在于当时士人面对时代困境,需要通过这两种风格克服自己内心的痛苦。儒释道三家在此点上遂得以共通,韩愈的态度即是其例。然而韩愈坚定的儒家立场使其不满足于风格气质的克服,他需要在其中注入实质的道德内容,所以他对于佛道文学的认可只停留于浅层,实质上仍对其予以辨斥。这说明韩愈实际上已意识到儒家与佛道之间根本性差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乃成为新儒学体系建设之焦点。  相似文献   

15.
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实行改制,著称于世。他的改制,内容繁复,作用各异。后人评价见仁见智,看法颇为分歧。其中惟“定族姓”一项,古今史家基本持否定态度。早在北宋,司马光曾不无惋惜地说:“选举之法,先门地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因,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和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虽魏孝文之贤,犹不免斯蔽。”清代赵翼虽未曾专门批评“定族姓”,但有一个对汉化政  相似文献   

16.
历来论韩愈者,都将《三上宰相书》当作韩愈人格中一道不光彩的阴影,贬之者抓住不放,尽情攻击;褒之者也不得不承认是美王之瑕而为之汗颜不止。自张子韶愤斥“略不知耻”为何物评语一出,简直成了终审判决,后人无有出其窠臼者。今细读韩愈原文,觉得问题远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7.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我看过一篇章,题目是《韩愈(yù)买蜡烛》。章讲了唐朝学家韩愈小时候的事情。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几个铜板,让他们买一样能把教室填满的东西。只有韩愈让老师满意,原来他买了一支蜡烛,蜡烛的光明装满了一屋子。读完章,我觉得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集韩文是集句文学的一种尝试,即全篇集取韩愈古文而成的集句文作品。由于集句文发展的滞后,集韩文自清代才正式出现,在齐召南、李友棠、戚学标、刘毓崧等文人的别集中均可见到。这些集韩文作品虽有勉强拼凑的痕迹,但其中亦不乏天衣无缝的成功之作。集韩文之所以能够成为集句文学体裁的一种,正是源于韩愈古文的道统性及其语汇的独创性,同时也可看到清人开拓文学体裁时所作的尝试与努力。从集韩文出发,可以发现清人的知识之广、文学兴味之浓、文学才思之捷,亦可以由侧面考量清人对韩文的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中唐伟大的义学家、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他没有在经济部门做过它,他的经济思想大体上从两类义不中表现出来。一是在“杂著”中所涉及的经济言论,如: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1]粟,稼而生者也。吉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2]韩愈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局限,小但重农,而是农、丁、商并重,相生相养,小可偏废。在他之前,虽有过重视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