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经过10年的探索和改革,至1989年约有85%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了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形成和增长机制,即企业工资总额随经济效益提高而相应增长的机制,简称“工效挂钩”。这一机制说明,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以后,企业工资总额的增减由国家行政指令决定改变为主要由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果即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只要企业的生产发展了,经济效益提高了,那末工资总额就会相应增加。目前,对承包经营责任制及其工效挂钩即新的工资总额形成和增长机制评价褒贬不一,可谓众说纷纭。有完全肯定,并把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块柱石”,是“正确解决社会主义企业中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关系的根本制度”的;有部分肯定,并把其当作一种过渡性措施的;也有基本持否定态度的。为了正确评价承包经营责任制及其“工效挂钩”,我们还是尊重事实,先来看一组数据。以实行工资总额与上缴税利挂钩的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实行“两保一挂”“两保一挂”。“两保”是指一保上缴税利;二保国家已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一挂”是指工资总额和实现税利挂钩。区别企业不同情况,工资总额可以同上缴税利(包括产品税、增殖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上缴利润等)挂钩,也可以同实现税利(同上)或销售量、销售额、出口产品交货额挂钩。经济效益每增长1%,工资总额不超过0.7%。工资总额全部计入成本,企业不再从留利中提取奖励基金。一些负担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相似文献   

3.
工资制度的改革是人们很敏感的问题,它直接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我们对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点,在部分企业中进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就是一例。本文仅就这一办法的优点和问题谈点意见。一、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优点从1984年起,随着第二步利改税的实施,在部分企业中开始进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1985年以后,挂钩形式有工资总额同上缴税利挂钩、或同产值挂钩、或同净产值挂钩、或同销售收入挂钩、或同利润挂钩等等。这些挂钩形式有如下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一在我国城市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它的分配办法是工效挂钩,即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现行的工效挂钩办法却是不够理想的。目前具体的挂钩形式:①工资总额同销售收入挂钩。其公式:企业工资总额=当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工资含量(即每百元工资含量);②工资总额同产值挂钩。其公式:企业工资总额=当年产值总额×百元产值工资含量;③工资总额与上缴税利挂钩,即上缴税利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和工资成本加大的现象.平顶山煤矿机械厂也是如此,多年来工资分配方面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劳动量或产量挂钩的办法.这种分配方法已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该厂对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劳动量双挂钩"的办法,建立工资分配机制的保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过去由于我们把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误认为是产品经济,在工资分配过程中一直实行以一级分配、集中决策和直接控制为特征的产品经济型工资分配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以及职工劳动贡献脱节,存在着吃两个“大锅饭”的弊病,严重地阻碍着企业以及劳动者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因此,这种工资分配制度必须改革。《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同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目标模式。这一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实行两级分配,多层次决策和间接管理。实现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本文拟就国营企业工资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先概括一个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公式,分析在规定公式中r系数的主体不同,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分配和管理方式。三种形式是一个宏观与微观在分配行为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应由国家规定企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比例系数向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目标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资制度正经历着重大改革,基本上打破了分配上“两个大锅饭”的局面,克服了过去工资制度中“一平、二杂、三固定”等不合理状况,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就运用工资杠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改革后的工资制度(包括奖金分配)之所以较前进步,在于有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表现为:通过利改税与企业留利,职工按规定可分配奖金,通过工资调节税和奖金调节税等暂行规定的实施,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奖金同上缴给国家的税利紧密挂钩,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劳与酬紧密相联;通过实行以职务工  相似文献   

9.
第一,关于挂钩基数核定的问题。现在一般做法是按照本企业某年或某几年的实发或应发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核定其基数。例如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浮动的基本办法是:一般以1984年工资总额和实际上交税利为基础实行包干,企业上交税利超过基数时,工资总额按核定的比例上浮;低于基数时,工资总额按比例下浮。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1)企业工资总额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等级工资与人数核定的,与经济效益没有必然的联系,把这两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基数连在一起,并以其比例作为与工资总额挂钩浮动  相似文献   

10.
<正> 上海工业领导部门最近决定推出十项改革新措施,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以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加快转换,也更快地把企业推向市场。 这十项改革新措施是:分步实施统一税赋,推行新会计制度;实行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销售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人的收入与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中,我国对工资制度逐步进行改革,恢复了奖金制度,对职工工资进行了调正,并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的试点,试行了多种形式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正如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必须继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因此,企业的工资制度的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一、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现行的工资模式,是国家直接分配型,即国家直接向个人进行分配,并不适用于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改革这种国家直接分配型。  相似文献   

12.
一、对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1.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高等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强化效益观念,必须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办学水平的目标。而工资总额包干在提高办学“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要巩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保持发展后劲,当前只有通过分配与编制挂钩,编制与任务挂钩的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总额包干的杠杆作用,对校内管理体制做系统的改革,明确学校办学…  相似文献   

13.
文革时期 ,一部分职工的低工资有所调高 ;70年代后期至 80年代 ,由国家控制企业的工资总额 ,对工资分配实行政企不分的行政干预 ;上世纪末期 ,我国开始出现协议工资制、谈判工资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的工资分配方式。工资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入 ,薪酬革命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4.
现行结构工資制以职务工资为主,难以体现多劳多得和有效的奖惩。专业银行企业化,就要使企业的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推行“员工工资制”,根据员工的能力、资历确定工资的晋升,将职务工资变为能力资格工資(为主)加职务补贴(为辅),不必受三年五载提一级的限制,这样可以弥补结构工資制的不足,使人们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贡献与报酬合理,使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精简机构”。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土地整理工作,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定点再分配行为。基于成都市的调查分析表明,其实施主要经历了基于财政担保贷款的政府独立运作模式、项目“外包”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基于开发商“持证准用”运作模式的演进。这三种模式虽然能吸引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积极参与增减挂钩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仍会不同程度地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不可能将增减挂钩项目惠及全部或大部分村庄,带来新的不公平和权力寻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在每个时期都有计划地为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规定出各类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这些工资总额在企业中遵守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进行分配。谁工作得愈多愈好,谁得到的收入也愈多。实行这个原则,就可以鼓舞职工的工作热情,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也就能保证每个工作者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把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使得工资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强大杠杆之一。党和政府一贯地关心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福利的改善。这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的经常增长上,1956年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提高了33.5%,超过  相似文献   

17.
“择优分配”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毕业生分配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1981年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人事局联合发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调配派遣办法》中,明确提出了“择优分配”的问题。1985年教育部转发的《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1985年毕业生分配改革试行办法》中又重申了“择优分配”原则。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89年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计划工作的通知中,为贯彻“择优分配”原则又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实践证明,实行“择优分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构建即将全面推动,政府应当如何治理这一市场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对城郊和边远集体建设用地在“传统的土地征收”“增减挂钩政策下的间接入市”和“假定完全自由的直接入市”三种模式下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变化的研究发现:完全自由的土地市场实现不了改革初衷,增减挂钩政策也尚存改进空间。应以土地用途来明晰“间接入市”和 “直接入市”两种模式的界限,将直接入市的土地限制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在增减挂钩政策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并纳入独立工矿用地。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国有企业工资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工资体制的改革经历了集权型工资体制、效益型工资体制,并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资体制。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了集权型工资体制,国家作为分配主体,直接面向职工进行分配。在有计划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效益型工资体制,虽然改革重点强调“企业是分配主体”,但国家仍然处于分配主体地位,通过效益机制建立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来分析,效益型工资体制都存在着内在逻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建立“市场竞争,税收机制,企业自主分配”的工资体制  相似文献   

20.
<正> 改革国营企业纯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利改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营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课题。国家对企业纯收入如何分配,企业纯收入怎样交纳给国家,这是关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打破吃“大锅饭”的旧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经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推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的重要问题。把现行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统一征税,自负盈亏,是提高微观经济,并对宏观经济以重大影响的一项重要改革。研究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