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传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146-149
研究结果表明,英汉隐喻性词汇之间存在着诸多异同点,如词汇和理据不同,但喻义和文化内涵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不同,但喻义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相似,喻义相同;词汇相同,但喻义不同等.导致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国人民所处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1(3)
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认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心理结构与组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汉族与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同,使其表现出的民族认知不同.本文从白色认知的区别入手,探寻原因,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新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156-157
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通过时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异同来分析、总结如何融文化知识于教学中,以导入文化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库伦”(圆形 )的文化涵义非常丰富。本文从语言入手 ,结合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逻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 ,阐述了业已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特点的库伦文化。文章指出 ,蒙古族库伦文化从平面的圆形开始逐渐发展到立体的圆体及球体 ,这是与蒙古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 ,从而促进了蒙古族对圆形的合理利用及形态化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双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3):44-45
语言的产生之初,文化的诞生之时,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实则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历史。羊作为一个动物很早就进入人类的视野,从古自今和人为相依为命,大量的"羊"之语言在这个过程产生,记载了丰富的"羊"之文化。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词汇在各民族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的语言来源于本国的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本国的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也大不相同,两种文化对于动物词语的应用必定存在差异性。本文旨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动物出发,探究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当中的意义及内涵,以便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语言,了解文化。 相似文献
7.
从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看词汇的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日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3):47-49
本文鉴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对词汇对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翻译不光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的最佳结果是“等效”,而不是“等同”。这里主要针对词汇问题来探讨原语言与译语词汇的对应问题。 相似文献
8.
过去,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上升到了思维高度。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反映了两国人民看待与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其中,“菊”作为随处可见的植物,在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具有大量丰富的隐喻表达。通过分析“菊”在中日语言体系中的隐喻性表达,可以揭示出中日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进而探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第二语言研究与教学历史上,语法习得研究在语言教学、语言习得中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而词汇习得研究则处于次要地位。然而,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不可能撇开词汇教学。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词汇习得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相关研究作一回顾。在对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回顾中,从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根据时间划分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等几个时期。二、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历史发展1.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依赖的关系,了解语言就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本文基于语言学的角度,从词句结构、语言表达、习语和体态语言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并从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在晚唐、五代、宋三时期的婉约词中,“帘”字逐渐延伸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象。随着诗词的流变,“帘”除了表达深层的审美意境外,同时也延伸成为词人们传情达意的工具。李清照作为北宋时期女词人,相较于男词人程式化、单一化运用“帘”这一意象,她的表达方式更为灵活,展现出与李煜不同的风格。二李常以“帘”作为意象用在自己的词作之中,但同中有异。因此,在他们的词作中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探究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演变过程,成为众多学者极力发掘的方向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义复合词在词汇类型中具有相对特殊性,除汉语外,世界还有许多语言存在反义复合词这一词类。本文从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语言中,反义复合词在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性与差异。本文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反义复合词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水族先民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文明,水书,便是这种文明的象征。水书(水语叫做“泐虽”)是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它多用毛笔蘸墨或用竹片、木桠烧成炭写在较硬厚白绵纸上,书写时都是从上而下,从右到左。 相似文献
16.
17.
祁凤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34-35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香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71-72
红山文化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的农业工具和陶器、玉雕等等之外女神的石塑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种雕塑多有孕妇特性突出,东山嘴出土的两件小型女神是孕妇形象,也是中国妇女塑像的首次明确发现。文章从红山文化5500年前的女神和孕妇崇拜开始,分析4—5千年之间红山文化墓葬石棚山陶器刻画符号■——巫字型甲骨文祖型的出现,并研究商朝——巫咸,汉朝——巫都,后来的蒙古族‘巫都跟’的连续性发展,描述红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开始夏商汉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巫崇拜。 相似文献
19.
黄世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2
在大明山周边的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四县以及附近的及其周围地区如平果、隆安、天等、大化、都安、忻城等流传有蛇化为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一老妇(是寡妇,人称"乜掘")在外面捡到小蛇,后把蛇养起来,后来为了使它长大,便砍断了蛇的尾巴,人称"特掘"(Daeggud,壮话是秃尾巴的男子),老妇过世时,"特掘"由蛇化为龙回来为老妇守灵、出殡,并把 相似文献
20.
"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分是用采表明社会科学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和采取的角色,因为立场的差异,相应地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2008年由好莱坞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在国内的热映以及之后不久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所带来的举世瞩目的惊艳,正是"局内人"和"局外人"凭借各自的优势所取得的成功.这两个文化事件使中国人或失望或鼓舞,或悲愤或振奋,而无论如何,它们都昭示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和潜力.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其实,"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分是相对的,真正的"局内人"是不存在的,只有站到一个与自己的同胞不同的观察视角上,才有可能看清楚自己的文化.作为"局内人",应该在努力做到"变熟为生"的同时,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也就是达至-l费孝通所提倡的"文化自觉",给中国社会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