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内在要求的契合性入手,探究了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关系,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促进青年与社会共同发展中的双向功能,并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的老龄社会问题中,如何看待青年与老年这两大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问题,很值得关注,这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空巢老人"、"傍老一族"等现象,以及社会上"养老防儿"的怨尤,既是老龄社会中显现的社会问题,也是与青年群体直接关联的社会问题,我们应从老年群体的视阈和立场作考量.这对增加社会的和谐度当有直接的益处.善待、尊崇、爱护、孝顺老人.自觉维护老人利益等,始终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所必须依循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
新增劳动力群体是青年劳动力的绝对主体,在人力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把1979年及其以后出生的青年人口界定为新增劳动力群体,并对其在数量、总体素质二元性、分布的不平衡性、较高的流动性以及严重的婚姻市场挤压和非正规就业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此使全社会关参考文献这一群体的现状和发展,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主打"沉浸式学习氛围"的付费自习成为时下都市青年热潮消费现象,引起舆论关注和公众热议。付费学习、氛围消费,折射了学习行动的仪式表达和个体压力的隐性焦虑,是青年空间压力与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日常工作与生活失控失衡现状下,付费自习对青年群体的吸纳,体现权力规训下的空间赋权,体现了量化自我的同步性、数字化、情境化、德律化。付费自习作为空间自主支配选择,深嵌于社会空间系统,分为物理、人际、知识、体验空间四个层次,反映了学习的类型化与空间生产中青年群体建构中的社会空间观。应理性认识该现象背后暗含的青年空间压力抗争实践,从物理、社区、组织层面谋划对策。  相似文献   

5.
互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是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是互动生活。青年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年龄层次,具有特殊的互动方式,关于青年的互动从狭义上解释为青年个体与其他个体、青年个体与团体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解释为青年群体(包括青年个体)与其他年龄层次群体的交互作用;青年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文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一、当代青年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青年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 ,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价值群体 ,青年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 ,同时 ,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研究青年就是研究未来 ,研究青年价值观就是研究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及其走向。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 ,如果一般社会青年是以感性的方式、以行为的方式来直观地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那么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把握是以较为抽象的、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社会价值观念的 ,因此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具有稳定和普遍的特…  相似文献   

7.
岳莹 《现代交际》2013,(9):13-13,12
青年是人类社会最活跃、最敏锐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向人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内涵,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因此,研究青年价值观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存在这样一类青年群体,他们在某个领域位于社会的最低端,他们地位低下、处境艰难、被人歧视。"底端青年"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的数量众多,对于社会发展和青年发展均产生影响。"底端青年"有几个典型的群体,其中,学习中的"底端青年"群体(以高职大学生为例)、工作中的"底端青年"群体(以酒店基层员工为例)以及生活中的"底端青年"群体(以青年农民工为例)具有代表性,他们值得人们去关注与研究,进而引发全社会对于"底端青年"及其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资本社会中敏锐地关注到青年群体的问题。他们从阶级和价值两个向度出发,探讨了青年群体的社会维度。从时代与革命属性出发探讨了青年的现实维度。全面发展和希望指向则构成了他们青年观的发展维度。列宁继承了他们的青年观并根据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形成自己的青年观。通过青年组织的建设和对青年教育方式的探讨构成了青年观的培育维度。学习和实际方式的探讨则形成了列宁青年观的实践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吸取智慧,为当今青年工作提供借鉴。通过价值观的培育和青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当今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改革青年组织,复归青年组织的群众属性。以及将主导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转化为实然的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多的是存在于国家层面特定目标的行政动员和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的群体发展状态是否还可以用“运动”来概括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状态的组成部分,分析青年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要得出对于社会状态的判断。以国家导向规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结构有利于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强力整合,社会因此而提高其现实发展目标的效率。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易于被湮灭在“高度角色化”和“被神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是青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政府和市场之外逐渐形成的第三领域为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需求和青年群体的参与促进了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青年公益事业仍然面临着制度困境、资金困境和人才困境。通过社会创新、完善的制度设计、建构多元的融资机制以及公益组织的自我完善等途径可以有效促进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会青年化既是对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甚至引领者这一现实的一种归纳和描述,也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但对青年在当今社会群体结构中的比重、青年群体的“社会功能”、青年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考察却显示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社会青年化”的趋势远远没有充分展开,“社会青年化”的现实不容乐观。促进“社会青年化”,需要贴近青年,转变观念;需要完善政策,强化保障。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群体政治的一个视角,青年政治是群体政治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它蕴含着极大的政治势能和政治意蕴。青年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接班人政治、代际政治和反叛政治等基本模式。然而,从现代政治发展的方向来说,青年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接班人政治为基础,以公民政治为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代际政治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叛政治出现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素质和精神支柱,是青年群体实现"中国梦"和人生理想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成长的基石。精神境界高尚,思想政治素质优良,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就能始终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构筑当代青年群体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发进取,继往开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梦"和青年梦是相辅相成的,青年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青年对国家认同度上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应将青年优先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6.
责任的主体必须是一个被赋予相应权利的主体,这个主体必须是自由、理性之公民。只有在“公民”的前提下,才能谈及所应负有的责任。责任意识是“我”对自己所应负有的责任的认识,这是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对首都青年责任意识的调研分析,可知责任意识直接与受教育状况有关。政府和社会要为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青年的责任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ve arts are known to have associations with positive academic, soci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in addition to offering important therapeutic benefi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owever, very limited knowledge has been developed regarding specific expressive arts interventions for promo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nd preventing problematic behaviors in youth from urban, low socioeconomic neighborhood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pand the nascent research area in arts interventions by evaluating an expressive art intervention offered to youth through a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located in several public housing neighborhood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impact of a poetry-focused art intervention on self-reported perceptions of academics, social competence, and multicultural attitudes of a culturally diverse sample of 40 urban sixth to eighth grade youth.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a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located in the public housing neighborhoods where they reside. Pre and post data were collected. Prior to the arts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youth on self-report measures of academic capaci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The first group of youth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vention reported enhanced capacity on all three measures when compared to peers who had not yet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 However, the second group of youth to receive the program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gains when compared to their peers who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 first. The study provides compelling suppor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expressive arts on influencing attributes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dolesc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and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agency partnerships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on after-school programs.  相似文献   

18.
童潇 《科学发展》2010,(11):105-112
上海"十二五"青少年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事关上海未来十年"四个中心"的人才供给及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发展潜力。在全球化激荡、城市化推进、信息化提速、市场化延展的背景下,上海青少年工作的对象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工作体制也遇到重大挑战。"十二五"上海青少年规划应围绕上海城市"四个中心"建设,把教育并引导好一代人,培养对接"四个中心"的高素质人才,千方百计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作为工作的重心和重点:进一步做实拓展现有的青年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强化青少年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并将职业能力考试体系向在校大学生适度开放;建立青少年工作的资源筹集平台与交换平台;充分运用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等政策工具实现绩效管理;全面构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及诉求应对体制;授予权青少年部门成为行政主体;推动上海建立青少年发展配套改革试验区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非主流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主流大学生在话语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有独特的符号系统;非主流文化反映了后现代个体强烈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娱乐心理、抗争心理和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非主流现象的盛行启示青年研究工作应转变范式,青年教育工作应更新理念,文化建设应兼容并蓄;对待非主流现象,应顺其自然,让时间和历史来检验非主流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影响着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发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青年又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影响和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青年需肩负历史使命、把握现实定位、致力于自我发展,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