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湘西保靖县城北26公里的普戎,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秀美怡人的自然景观,而且有醇如酒、甜似蜜的人文景观.用“花花轿”迎娶新娘,便是有独特风趣的人文景观之一. 普戎新娘出嫁前,最讲究的是“哭”,叫“哭嫁”.此地风俗:丧歌喜哭.嫁前数日或月余,就开始“哭”.“哭”时,还有女伴陪  相似文献   

4.
1 歌哭出嫁,是民俗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是婚姻习俗中一种特殊的仪式。有许多人认为哭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是妇女为失去人身自由和痛苦生活开始的感情渲泄和悲痛,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哭嫁至今做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程式和礼仪。仍广泛遗存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中。哭嫁曾经是女权丧失和母系时代结束的巨恸,而此后历史在集体无意识行为中,使许多民族以一种形式保留了哭嫁之风,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妇女们的哭嫁转化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本能,成为一种审美艺术化的形式,其历史渊源及所谓的为丧失独立人格和痛苦的内涵已完全淡化。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养侬长大又陪妆,养女由来也自伤.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这是土家词人彭勇行用竹枝体状写土家人唱哭嫁歌的情景,“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道出了听哭嫁歌的感受.哭嫁,这种土家族独特的仪式,饱含着出阁在即的姑娘对父母亲友的感恩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表姐哭嫁     
世上的事儿就这么怪:笑,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哭,也不一定代表悲愁。 由于从小生长在土家山寨,我对本民族习俗自然稔熟,而那里的哭嫁婚俗,最令我感觉亲切。 我的老家,是个至今仍使用土家族语言的地方,当然据我所知那里沿袭已久的哭嫁习俗至今也变化甚少。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9.
向祖文 《中国民族》2007,(11):29-29
为使蕴藏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弘扬并传承,咸丰县在发掘、整理、抢救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花大力气保护并传承了“地盘子”、“板凳龙”、“干龙船”、“牛虎斗”、“土家婚俗——哭嫁”、“土家礼仪歌(敬酒歌、迎客歌、留客歌、送客歌)”、“咂酒”等一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10.
<正>早就听说江永女书之乡姑娘出嫁要“坐歌堂”。她们离娘哭嫁、用唱女书来相互劝慰的乡土风情像一块磁铁久久地吸引着我。已是午后申时了,听说就在今晚有“坐歌堂” 的场面,我匆匆从江永县城出发,赶到三十里外的上江圩镇浦美村,要亲眼目睹“坐歌堂”的风彩。掌灯时分,新娘秀秀家里摆设  相似文献   

11.
依然撩人心扉的情歌依然古朴神秘的礼仪古老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永恒的爱情主题土家吊脚楼幽远的哭嫁歌苗寨夜幕下魂牵梦萦的草标侗乡山道上匆匆的足音白族礼生永远撑不开的油布伞紧紧收拢的是民族对爱永远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蒋军  袁林 《民族论坛》2006,(6):47-47
清塘壮族乡地处江华瑶族自治县中部,面积37.56平方公里,人口6700多人,成立于1984年9月,是湖南省唯一的壮族乡。清塘壮族大部分是元末明初由广西南宁、宾州、桂林、平乐、南乡等地迁移而来的,迄今已在这里生活了600多年,壮乡风情十分浓郁。一、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清塘壮族乡的壮歌丰富多彩,多在节日里吟唱,可以分为哭嫁歌、盘问歌、倒茶歌、叙事歌、生产歌、诉苦歌和情歌等许多种。其中以情歌最为优美、活泼。情歌分五言、七言两种,随编随唱,触景生情,音韵铿锵。唱情歌在壮乡被视为谈对象的必备技能,可以用壮语、汉语及地方方言演唱。唱壮歌…  相似文献   

13.
麻柳溪村是湖北省唯一的羌族行政村、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农业(茶叶)示范基地,也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村,村民人人是歌手,个个是舞者,年龄最大的歌手已近百岁,就连两三岁娃娃也会唱民歌。在这里,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进山对山歌,下田吼田歌,抬班喊抬工号子、艄公喊船工号子,抬陪嫁喊报靠歌,修房造屋"说福示"唱上梁歌,婚嫁时男方家唱《插花挂红调》、女方家唱哭嫁歌,筵席上  相似文献   

14.
哭嫁习俗与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哭嫁”是土家族流传甚久的婚俗活动之一。即在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半月,最长在一至两月之内,由新娘的母亲、婶母、姑嫂、姊妹及邻近好友每晚伴随出嫁姑娘进行对哭。主要由出嫁姑娘叙骨肉之情,诉离别之苦,并对这场重大的人生转折发出内心的种种感慨;同时有亲友随之陪哭,对新娘从旁  相似文献   

15.
哭嫁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不仅仅使女性情感得到宣泄,经验、价值观得到交流,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哭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离情表露、夫权反抗到经验的交流以至于到今天的剧场化。哭嫁这一婚俗的演变则承载着当下的过去,更能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哭嫁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不仅仅使女性情感得到宣泄,经验、价值观得到交流,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哭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离情表露、夫权反抗到经验的交流以至于到今天的剧场化。哭嫁这一婚俗的演变则承载着当下的过去,更能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81年4至9月间,笔者到湖南省湘西地区调查土家族的历史时,通晓本民族语言历史的田荆贵同志热情地向笔者提供了一个保存于“哭嫁歌”之中的亲属制材料。这个亲属制的大部分称谓已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少数称谓则继续使用,成为现行亲属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与现行亲属制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古老亲属制。古老亲属制在亲属称谓、称谓数量、所反映的亲属关系以及所属的形态等方面与现行亲属制不同。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老司城是土司治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所以,土家族民族文化在这片区域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在今天的老司城,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城遗址、溪州铜柱、土司印信等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体会到如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等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的土家儿女们用他们质朴的服饰、醇厚  相似文献   

19.
凡是到过张家界的人无不为她那神奇的自然山水所倾倒。但人们在赞叹之余又为见不到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而遗憾。近几年来,张家界市的几家国营企业都曾为此而绞尽脑汁,皆因难度太大却步。如今,这个美好的愿望已经被一个叫杨刚年的个体私营企业主实现了,他的“土家风情园”填补了张家界风景区的一块“空白”。走进土家风情园,映入眼帘的是浓郁的武陵土家族生活画面。这里既有祭祀梁柱,也有石雕牌坊;既有土家民居吊脚楼,又有山民曾长期赖以生存的榨油坊、水碾。在这里,游客可以倾听到土家姑娘著名的“哭嫁歌”,可以感受到山里…  相似文献   

20.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6-36
客家人办喜事,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第一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不舍;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新鞋,还要头插富贵春加茉莉,意味着富贵常存。到了夫家,首先拜过天地,见过公婆,进入洞房。进入洞房后,要择个吉时吃“十二碗”。婚桌中摆有十二只碗,碗中装有十二种食物:白米饭、红枣、黑豆、清丁(冬瓜条)、龙眼、红圆、糖、猪腰尺、小母鸡(一只)、糕仔、鱼、蛋酒。吉时一到,媒人便指着十二只碗为新郎新娘唱好话:“吃白饭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