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过悠悠岁月,冲过道道关山,九曲黄河仍然以她青春的活力,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当她来到内蒙古草原的时候,特意放慢了脚步,伸开长长的臂膀,拥抱了8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就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可爱的鄂尔多斯。几经上下沉浮,几经动荡变迁,鄂尔多斯把金子般的黄上捧了出来,慷慨地献给了华夏。献给赖以生存的炎黄子孙。那浩瀚的大漠、草原会告诉你,这里有过跌宕起伏的涛声,那深蕴的煤山、油海会告诉你,这里有过翻江倒海的悸动。惟有厚重的黄土深沉稳练,把满腹经纶化作深遂的思考,诉说给为她耕耘、创造的人们。在鄂尔多斯,古文化痕迹随处可见,那香烟袅袅的敖包祭会。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祝愿;那高高耸立的“玛尼宏杆” 供奉着一个推崇马背民族的高尚魂魄:即便是  相似文献   

2.
敖包与玛尼堆之象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繁衍生息的草原、森林地带,旅人们常常会遇到一种在平地上或路边堆起的土包或用石块、树木垒成的石堆,当地人把这种石堆叫做“敖包”(又称鄂博)。在藏人繁衍生息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山麓或草地上,旅人们也常常会遇到与敖包大致相似的石堆,当地人把它们叫做“玛尼堆”。人们对这类石堆,抱着十分虔敬的态度。1993年春,笔者到云南省丽江县玉峰寺进行民俗考察时,在山坡下见到一个规模相当大的藏民的玛尼堆,石堆上镌刻着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的石块,历历可见。玛尼堆旁刚刚祭祀过的香火余烬还散发着热浪。在其他民族聚居的地方,往往也有类似的崇拜物,供人们祭拜。这些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堆,又是自然崇拜民俗文化的象征,潜藏着深厚的原始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3.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张美荣 《中国民族》2008,(10):59-60
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有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音乐的传统习惯,他们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婚嫁、迎亲、交往、生产时都要唱歌。时至今日,当你踏上鄂尔多斯高原,无论在哪个城镇或乡村苏木,你会立即感到进入了歌唱世界,人人唱曲儿,处处是歌。那纯朴风趣的唱词、高亢粗犷的曲调、优美动人的旋律都会带给你极大的欢乐与享受。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活动已有近110年历史,其文字记录、录音录影资料十分丰富,部分文本先后被译为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田清波、H?塞瑞斯、海希西等国外蒙古学家和郝苏民、照日格图、陈岗龙等国内学者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进行了类型、母题、传播、起源等多方面研究,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口头文学价值而有待更多人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搜集整理蒙古族民间文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是要翻译成汉文出版的,其中蒙古族谚语的翻译,又有其特殊性,因为蒙古族谚语是节奏性很强的一种“韵文”类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行一则的,有两行一则的,也有三行或四行为一则的,行数不等,其中两行一则为最多;在句式上讲究词语数量匀称,整齐;在意义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使用中总是作  相似文献   

7.
“卡尔梅克”这个词乃是西部一支蒙古人的族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卫拉特蒙古人或巴伦蒙古人的统称。“卡尔梅克”这一族名的起源很久以来即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这个问题发表过各种不同的意见。因此,确定这一族名的起因以及出现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卡尔梅克”(加尔满克)一词就其词源来说,并非蒙古词汇,而是突厥词,译意是“留下”的意思。但是学者们对此却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现将研究人员K·伊诺斯特兰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寄放、承放苏鲁克传统习俗小考巴布来蒙古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鄂尔多斯蒙古族由于处在沙漠地带,风沙大,比较干旱,因而较早地结束了游牧散居的生活方式转而开始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实行定点放牧,在特殊情况下走敖特尔①。解放前,分布在鄂尔多...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10.
青海蒙古族婚俗文化青海蒙古族的婚配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在同姓、姑表及姨表兄妹之间均不通婚。在婚姻的缔结上虽有听凭“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包办婚姻,但青年男女自主其婚的机会也是很多的。过去讲究“门当户对”,头人等上层之“大家阎秀”一般不嫁平民百姓,但小家...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的苏里德及其祭天习俗李自然以往,蒙古族人在大门旁(或蒙古包前)都立有苏里德神杆(亦称嘿莫瑞)。现在鄂尔多斯地区,一般蒙古族人家仍立此杆,至于该文化现象的象征是什么,则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此现象与蒙古族祭天习俗有关,即此杆象征...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吗?在西亚、东欧的一些地区还有蒙古人。他们多数已不讲蒙古语,也不用“蒙古”这个族称了。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就是其中之一。哈扎拉人主要集中在哈扎拉贾特山区。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等省也有散居。据1978年估计,阿富汗有哈扎拉人13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6%,他们还保留着部落残余,约有10多个大部落。在伊朗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区,还住有13万多哈扎拉人。“哈扎拉”是波斯语的译音,意为“一  相似文献   

13.
(一)新疆蒙古宗教性传统节日,是新疆蒙古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古老文化。它是新疆蒙古族经济、生产、生活、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新疆蒙古族宗教性传统节日有两类,一类是藏传佛教节日,一类是与藏传佛教有密切关系的民间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     
《民族论坛》2010,(3):21-21
<正>"旗杆"张家界市桑植县汨湖乡姚峰界小学,有一根特殊的国旗"旗杆",它是由王化安老师从山上砍来一根竹竿,把国旗套在竹竿上,然后绑在一棵香椿树的树顶上,人们戏称为"2009年度最牛的山寨版高山小学国旗旗杆"。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这是何等豪气冲天的广告宣言呀!这些年来,“鄂尔多斯”人正是叫着这样的口号,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扬名立足、直至拿下“中国驰名商标”的。笔者囊中羞涩,尽管至今尚无力购买“鄂尔多斯”的一丝丝温暖,但心里却常常在为“鄂尔多斯”的出色...  相似文献   

16.
<正>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镇的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相传,以部姓为主的蒙古族祖先发源于呼伦贝尔草原。元朝末年部氏族人避居湖北松滋,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迁居三家台神仙茶园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9代。蒙古族后裔在荆楚土地上落地生根,以勤劳为笔,以勇敢为墨,绘制着三家台蒙古族村的“富村山居图”。2012年,该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阡陌交通,往来种作一条弯弯绕绕的盘山路,是三家台蒙古族村五组至六组的必经之路。在过去路面还未硬化时,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疆。蒙古族的祖先可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始祖孛儿帖赤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族称来源于某古族的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以游牧...  相似文献   

19.
“古壶热”汉译为鼻烟壶。它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上流传了几百年,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过去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鼻烟用具,也是代表一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赠送亲朋和迎客礼俗的艺术品。现就“古壶热”的由来,和发展做一简述。 喇嘛教第一次传入蒙古草原是在13世纪中叶,第二次向蒙古草原扩张是在16世纪中叶。这次喇嘛教直接传入东蒙地区,使嫩江流域的蒙古人深受影响。喇嘛教所到之处,无不修建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07,(6):I0008-I0008
<正>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此外在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