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祖国的时候,我做了10年的国语教师,学生都是小我10多岁的高中生。来到日本後,我也幸运地当上了国语教师,不过学生大多是有了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这些“大学生们”恭恭敬敬地称我“老师”,我亲切地叫他们“某某同学”,很快我们就成了忘年的好朋友。於是有了许多关於他们的故事。我的学生们个个都对中国有著友好的感情,并对中国略通一二。野本隆同学自豪地告诉我他去过8次中国。当有人说打算去欧美旅游时,他却直率地说:“除了中国,我哪儿都不想去。因为中国太迷人了,即使去100次也不会够。”他最钟情的是中国多彩而神秘的石窟…  相似文献   

2.
刘君 《新天地》2011,(11):250-250
物理课堂教学经常存在的高耗低效已成为困扰物理教师的难题。不少教师面对那一张张令人无奈的物理试卷时常常叹息: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次了,例题也讲过了,为什么还做错?面对一份份让人心痛的物理试卷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抛砖引玉,先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的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教师在长期从事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养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为自己能成为教师感到自豪和光荣,他们陶醉于“上课口干舌焦,粉笔当茶饮;下课沤心沥血,阅卷当休息”的清苦生活。他们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校,以校为家;热爱学生,以生为子,望其成才。他们有强烈的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不为流言蜚语而自卑,不为物质利益而动摇,过着一种“其人耀耀,我所悠悠”的精神生活,他们重名轻利,珍惜荣誉,他们讲求贡献,以多向国家输送人才为己任。在十年浩劫期间,教师的头上蒙污含垢,被斥为“臭老…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技巧等等.对于教育效果虽然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是,教师尊重学生,却是促进教育效果的前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变成什么样子,变成鲜花还是枯树皮,取决于教师。”他还说:“教师的崇高使命,对我来说,就是成为儿童幸福的创造者,成为儿童心灵的医治者和治愈者……”确实是这样,当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怀与接纳时,那种温馨的感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教师…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第一年当班主任遇到的一件事情。 一天,我在班里巡查时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偷偷摸摸地做小动作。好像在传阅什么东西,还不停地嘀嘀咕咕着。我走到他们背后,他们还没发觉我的到来。我仔细一看,原来他们在看漫画,上面画的都是一些太过暴露的性爱场面.  相似文献   

6.
大凡任教过一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苦恼: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认字、理解题意,教师身兼“识字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双重任务,对课堂知识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最麻烦的是学生在独立解题时,还需要教师逐字逐句逐题地帮助理解,费时费力更费心。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教学中,总感觉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于是便抱怨学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反复讲过的,为什么一写便乱了方寸,变得像没学过似的?时间久了,语文教师的抱怨便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尝试着写“下水”作文,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3,(3)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教过小学、中学,后又在师范任教二十多年。教过的学生数以千百计,可以说是桃李遍天下。十年前,当我年届花甲时,育新学校61届毕业的学生,前来为我祝寿,使  相似文献   

9.
周和枝 《新天地》2011,(11):364-364
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的法宝。语文教师因为具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应富有激情。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往往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好奇好动的特征,自然决定了他们会激情涌动。学生的激情更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这样就会把课堂推向高潮,推向完美。那么,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深有体会。一句话.能让学生亲近你。激发起学习兴趣,思维的热情;也能使他们排斥你。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或情趣盎然的表述,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都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走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相似文献   

11.
韩勇 《新天地》2011,(11):352-35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性、人情、人格与美学──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提问引发的一番话江业国最近,我带队到横县中学进行教育实习。一位语文教师问我:有的学生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总喜欢在宿舍里尖声怪叫,这从美学上说是不是属于丑。我说:当然。但这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加以解释,不能简单地...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们即使是在学了六年或六年以上的英语后,还是很难与外国人沟通。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在学习英语时非常用功和努力,他们有的甚至能记住所有的语法规则,可一旦同别人交谈,则变得非常困难。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们许多人失去了许多好的机会;如报酬很高的工作或进入外资企业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想: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学生如何学英语,而应教会他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加入交际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仅仅想谈谈如何…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考试得高分,在考前背诵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既无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新之花在作文中灿烂开放。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最悲哀的是,他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东西。其实从生你养你的父母到带给你快乐的宠物,从花草树木到阳光雨露,都给了我们很多,只是你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罢了。仔细一想,还真要感谢他们,所以说这个题目在审题上根本没有给学生设置任何障碍,给学生的立意和构思空间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6.
师范学院的学生不愿当教师的不乏其人。有学生曾坦率地问我:“老师,你真心愿意当教师吗?”我回答说:“真心又不愿意,愿意而不后悔。”大跃进的五八年,命运与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我被“充军”来到南充师院学习当教师。尽管少年时代的我,就幻想着当一名乡村女教师,然而我却不愿意把当教师作为一种惩罚来接受。“文革”十年,我看到了当教师的受气、倒霉,我苦恼、忧愁,更觉委屈。因为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曾有过幸福的童年和富有诗意的青春年华,时常  相似文献   

17.
高三总复习是教学中的高难阶段,做为一名高三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而且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所学过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进行俄语总复习的。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总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较全面地复习完所学过的全部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起点定得较低,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复习时把复习内容分成纵横两条线。纵是以课本为主,以课文,词汇为中心,让学生熟悉每篇课文…  相似文献   

18.
刘伟 《社区》2012,(1):36-36
我在居委会工作的12个年头里,特别是我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的3年时间里,我深刻地认识到:社区居民群众信任我,选我当社区的主要领头人,我就必须实实在在、认认真真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需要我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想方设法为他们排沈解难。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课堂上学生不受约束提问题,教师相机点拨、指导,确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效果。不过学生的质疑往往会在教师这不经意的包办代替中,使有效提问变成无效提问,甚至把问题的空间缩小至零,从而掩盖了问题背后所能引发的知识迁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瞄准哪些“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